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风雨洗礼 “到义乌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如今,在中国许多农民商贩的心目中,义乌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

“从义乌来”,“到义乌去”,几乎便是人们奔赴致富之路的同义词。

但是,在公元20世纪80年代以前,义乌从来就是一个毫不引人注目的小县城。它没有什么可以自豪的东西:地处浙中盆地,三面环山,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木屋,1980年,全县28万劳动力,剩余劳力达15万人,人均年收入只有88元。

今天的义乌人,被形容成具有强烈协作意识、丰富想象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当代农民的典范。而义乌人更愿意说t他们从来就是这样的。他们举的第一个例子,便是关于9义乌”来历的传说。

义乌,也就是“有义气的乌鸦”。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颜乌的孝子,出身贫寒,却深知礼仪,孝顺父母。有一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了,他没钱办丧事,只得在山中筑坟安葬。他日里负土堆垒,夜间通宵守坟,单薄的身子日渐消瘦。

山上的一群乌鸦被感动了,它们纷纷衔土相助,在七七四十九天里,终于一口泥一口泥地把坟筑好了,而那群乌鸦的嘴巴也全都啄坏了。

这个传说,多次出现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可见流传之早之广。秦始皇元年,此地定名为乌伤县,唐朝武德七年改为义乌。

细细咀嚼,似乎真的可以从这个传说中回味出一点协作、想象和锲而不舍的意思来。

传说很浪漫,县史极悠久,但这一切都无助于改变义乌人的命运。

近百年来,义乌最出名的却是“敲糖换毛”。

义乌是江南著名的产糖区,千百年来盛产红糖,同时义乌土地贫瘠,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有鸡毛肥田的习惯,俗称“塞毛”。为了收集鸡毛,农民们常常肩挑糖货担,手摇拨郎鼓,走村串乡,“敲糖换毛”。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