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卡夫卡来不及找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一则小说的材料库

在《卡夫卡的故事》(Conversations with Kafka,1951)一书中,作者詹努克(Gustav Janouch,1903~?)述及他与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之间差不多四年往还(1920~1924)期间的一个小故事:詹努克从另一个朋友巴克拉奇(Bachrach)处得到一本英文小说《狐女》(Lady into Fox),巴克拉奇并且告诉詹努克:“你所敬爱的卡夫卡就要扬名了。人人都在仿效他,这本书就是证明。”原来,署名格兰特(David Grant)的《狐女》作者描写了一个女士变成狐狸的故事,巴克拉奇认为它“是《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1915)的翻版”。当詹努克将那本书转借给卡夫卡的时候顺口提到“袭用”《变形记》技巧的看法,卡夫卡“疲倦地微笑,轻轻地摇头”,说:“不,他没有模仿我,这是时代的问题,我们都抄袭自时代。动物比人更亲近我们——这是我们的囚笼。我们发现,和动物相处比人容易。”——让我们暂且节制一下对卡夫卡之卓见和谦逊的赞美——这里的问题是“抄袭自时代”。它让人想起一个被用滥了却鲜见反省的词是“取材”。无论自觉渺小而用语谦卑的作家自己怎么说,或怎么思考自己身为一个作家的职责,人们在运用“取材”这个词的时候多半预存着一套从工艺生产过程里借来的逻辑,先假设材料是原生的,素朴的,自然的,未经提炼、琢磨、“艺术转化”的,是作品尚未加工处理的粗糙物质;来自感官所及的现实,来自逐年载记的历史,来自生活经验,来自想像,来自神话,来自传说,来自新闻,当然,也来自其他(前行者的)作品。无论来自何方,预存于心的工艺生产逻辑使写作有了以人(作家)为中心的思考位阶,材料在较低(原始)的一阶,作品在较高(艺术转化)的一阶。这个思考位阶有时还能够据以为作品的评价参考——比方说:当某评者对某作家的某作品不满意的时候,还会说出“这部作品糟蹋了一些好材料”这类的话,好像写作应该是近代科学兴起之前的点金石(the philosopher's stone),作家活该必须是西元前4世纪的埃及炼金术士苏西莫斯(Zosimos),能够将较次级的金属转变成较高级的金属。点金石,一种神秘的红色粉末,来自九缪斯或上帝,多么珍贵稀奇的一桩天赐神授的礼物。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