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台湾虽然只是惊鸿一瞥,缘分却从此结下,当大陆青年正齐齐洗脑,每天高唱语录歌、大跳忠字舞,蒙受着“史无前例”的洗礼时,台湾青年却几乎人手一本张爱玲,读得如醉如痴。
难怪台湾女作家朱天文不无自豪地说:“关于张爱玲,大陆是比台湾晚了至少三十年。在台湾可以说,我们是读张爱玲长大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每人都从张爱玲那里取得了他的一瓢。这样的文化构成,跟大陆,的确不同。一言以蔽之,个人的自为空间。”
张爱玲作品“回到”大陆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而且不是“全部”!——彼时港台文学袭击内地,张爱玲随之回流,读者们惊喜而茫然,不是把她当成“出土文物”就是认作“美籍华人”,而主流文学更是带着一丝本能的拒绝对其讳莫如深。有些自封“张迷”的读者更是连《秧歌》和《赤地之恋》的题目都没听说过。
直到今天,“张爱玲”的名字已经如日中天,大陆作家们却仍然不能有平和的心态、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即使私心里真正喜爱,也要在言辞间修饰辞令来遮掩提防,欲盖弥彰。一旦被人冠以“张派作家”之名,更是要忙不迭地出来解释分辩,虽然文章里既用了张爱玲的文法也常常引用着张爱玲的典故,可是著书立说之际却不住划清界线,左一句“一分为二”、右一句“去芜存精”,扭扭捏捏,装腔作势,真令人啼笑皆非。
香港许子东先生问得好:“有趣的是,一般当代作家如被人评为有‘鲁迅精神’、‘老舍语言’或‘沈从文风格’等,大都会感到光荣自豪。何以被认为是张派的作家,却不是‘划清界线’就是‘叛逃前身’,甚至有意无意都对张的影响感到焦虑?是否因为作家们不愿被太有魅力的前人身影湮没?或许人们对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仍有困惑?”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