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六节 南朝四万八千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南朝四万八千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四万八千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但它却反映了南朝佛教发达、寺庙众多的历史事实。前面我们曾经说到后汉笮融大造佛教塔寺的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建造的佛教寺院就更多了。

据《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记载,康僧会的祖先本是康居(中亚萨马尔罕一带,今乌兹别克斯坦)人,但后来的几代人都居住于天竺。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又因做生意而迁居到广东。当康僧会十几岁时,父母双亡,不久他便出家。在孙权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康僧会为了在东吴宏扬佛法,便来到东吴的首都,见到孙权。康僧会为了取得孙权的信任,拿出一粒佛舍利,说这颗舍利坚不可摧。经孙权和手下人试验,果然如康僧会所说。孙权惊讶之余,同意为康僧会建造塔寺。这座佛寺便被叫做“建初寺”,而寺院所在的地方被叫做“佛陀里”。从此,佛教便在东吴迅速传播开来。

晋代,除了建初寺以外,中国南方还有许多著名的寺院,分布于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地。到了南朝时代,寺院就更多了。

北方的情况也是一样,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仅洛阳一地,在晋代有寺院42所,而在北魏时就陡增至1367所。

中国的寺院建筑,既承袭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印度建筑的艺术特点,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佛教建筑派别。两晋南北朝时代,一些信仰佛教的有钱人,为了修功德,常常有“舍宅立寺”的举动。也就是说,把他们一部分住宅捐出来当寺庙用。它们的住宅无疑都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其风格、结构也都是中国传统的。而那些专门为僧人们建造的佛寺,也必然要在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施工。同时,这些建筑既然是佛教的寺院,又必须体现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建筑模式。于是,难免要进行一些补建、扩建或改建,使之更接近印度的模式。我们可以举出佛塔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佛塔这种建筑形式不是中国原有的,而是从印度学来的。印度的佛塔是用来埋藏佛和高僧舍利(遗骨和骨灰)的。中国的僧人去印度取经,画回了印度佛塔的模式,印度的僧人来华,也把印度佛塔的形式介绍到中国。根据印度佛塔的模式,中国人修建了自己的佛塔。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观的不断变化,中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景观。中国的佛塔起源于印度佛塔的启发,却又不同于印度的佛塔,这正是中印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