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后期一直到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已不如从前那样轰轰烈烈。对此,季羡林先生说:“我们中国同西方的交通对象一一更换。我们不得不丢开昔日文化交流的伙伴,被迫眼睛看着欧洲,另寻新欢了。简而言之,这就是我说的‘大转折’。”又说:“明清之际开始的大转折,改变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流’的性质。中国同欧洲的交流,成了一股激流,而同有传统交流关系的亚洲国家的交流,则成为一股涓涓细流,没有中断,但不强烈,大有若断若续之概。情况正是如此。到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印度的关注多了,待别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期间,中国更加注意印度,同情印度人民,并把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做中国的前车之鉴。从这时开始,中印两国人民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在进行着各自民族民主运动的同时,也进行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直到最后取得胜利。也就是说,从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中印文化交流又有了新的转机,这中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在这里,我们只能说说大概情况,介绍几件重要事件和几个重要人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中国人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汉代。然而,中国茶向南亚输出的历史似乎并不像丝绸那样悠久。学者们一般认为,饮茶的习俗,在13世纪以前,并未传至亚洲西部。直到蒙古人征服了中亚和西亚的广大地区以后,那些地区的人民才逐渐形成了饮茶习俗。印度人把茶称为chai,这和中亚突厥人、波斯人,欧洲葡萄牙人、希腊人、俄国人一样,是茶字的译音。这是中国北方的发音。说明这些人的饮茶习俗是从北方陆路传过去的。而英文中的茶叫做tea,德文中的茶叫做Thee,都是借用了中国南方的闽粤音。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