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 从秦代的学室到汉代儒学独尊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汉代的私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汉代私学十分发达,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两种:一为“蒙学”,二为“精舍”(或称“精庐”)。

蒙学即童蒙学习的地方,也称为“书馆”,教师称之为“书师”。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东汉的教育家王充在他的《论衡·自纪》中说,在书馆学习的学童大约有百多人,先是识字,习字,每天要背诵千字以上。有的学童因字写得不好而挨打,有的因过失而受到指责。书馆所用的字书,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相传是西汉史游编撰的。今本《急就篇》共1244字。内容包括姓氏、衣着、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方面的应用字,全文押韵,没有重复字,句子有七言、四言、三言等。既便于记诵,又切合实用。《急就篇》流传较广,是自汉到唐的主要识字课本。

精舍或精庐,相当于太学,由经师大儒教授。西汉时就已出现,东汉时更为兴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空前的。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汉代的大小官吏都要有点儒学知识,差不多都需要专门学一经。当时民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籯〔ying 营〕,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与其给儿子留下满箱的黄金钱财,不如教儿子通一经。一些经师鸿儒,受业弟子已达百人以上。如名儒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由于学生太多,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东汉时更是如此。学生不远千里万里,携带干粮来求名儒大师,经常有数千数百之众。那时学生有两种:一为“及门弟子”,是亲身来受教的;二为“著录弟子”,是把学生名字登录在有名望的大师门下,不亲自听教师讲授,是属挂名求学的,所以在有的大师门下,这样的弟子竟不下万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