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宋朝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与此同时,在北方的契丹族与女真族,也先后建立了辽(公元916—1125年)与金(公元1115—1234年)。以后蒙古族又灭了金和南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元朝(公元1271—1368年)。
宋元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封建社会后期,这时期学校设立更为普遍,学校种类增多,出现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书院,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仍然呈现着继续发展的趋势。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并继续发展。宋开国之初,朝廷过于重视科举考试制度而忽视学校教育。但通过学校教育以培养人才是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共识而得到重视。于是,自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起,宋朝先后兴起了三次著名的学校教育的改革。
第一次学校教育改革,史书称为“庆历兴学”,时间在宋仁宗庆历年间,主持人是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实行“庆历新政”,提出10项改革方案,要求兴学育才,改革不重学校教育只重科举考试取人的做法。范仲淹的教育改革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通过兴办学校来培养人才,下令州县立学,并改进了太学与国子学,主张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须先接受一定时间的学校教育,如一般考生须在学校学习300天以上才准许参加科举考试。二是改革科举考试制度,规定科举考试先考“策”,次考“论”,再考“诗赋”,废“帖经”、“墨义”,一改过去专重视死记硬背的考法。三是创建太学并改革太学教学制度,推广著名教育家胡瑗(公元993—1059年)所创立的“苏湖教法”。其做法是设立“经义”、“治事”两斋,分斋教学。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六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入“治事”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军事、民政、农田水利、测量计算等,学生可先确定一个主修学科,然后再选一个副科,一主一副,可使学生学得广、深、新、活,扩大知识面。这种经义与实践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互相切磋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太学的教学质量,改变了当时空疏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学风。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