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争论
螟蛉问题的争论,在我国一直持续了约2000年。
最早,《诗经》和《尔雅》都有“螟蛉(指鳞翅目昆虫)有子,蜾蠃(指细腰蜂)负之”的诗句,意思是螟蛉虫的幼虫被细腰蜂猎走了。这本来只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描绘(图16)。可是,到了汉代,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将此歪曲附会为:螟蛉之子死,遇到蜾蠃,对它说像我吧!像我吧!时间久了,螟蛉之子就变成蜾蠃了。这种错误的说法,一直得到一部分学者如郑玄《诗经笺》、许慎《说文解字》、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郭璞《尔雅注》、张华《博物志》、陆佃《埤雅》、苏颂《图经本草》等盲目支持。但另一方面也一直有人反对这种说法。早在6世纪初年陶弘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正确的见解。他发现细腰蜂有许多种类,有一种色黑、腰很细、含泥作窠,并产下如粟米大的卵,他们捕取青蜘蛛10余枚放在窠内,作为子代长大时的食粮,最后将窠封起来。另一种在芦竹内作窠,也捕取青虫作为子代食粮。陶弘景指出:细腰蜂有雌雄,有自己的子代,所谓“取青虫教祝,使变为己子”的说法是错误的。从这以后,不断有人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公元9世纪段成式也发现蜾赢为其子准备的食物的确不限于青虫,也有小蜘蛛。稍后,寇宗奭观察到蜂卵是产在被俘虏的虫体上的。公元1063年,彭乘发现蜾赢有将螟蛉虫加以刺杀的现象。公元1582年皇甫汸观察到在窠内的螟蛉虫并没有死,但是不能活动。公元1578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作了总结。明末另一位学者王夫之在《诗经稗疏》中还亲自验证,记载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蜾赢负螟蛉与蜜蜂采花酿蜜喂养子代相同,细腰蜂贮螟蛉给自己子代食用,而且计日食尽时正好自己子代能飞。同时对那些错误解释,提出严肃的批评。这一场持续长达2000年的论争,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方法。(图17)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