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亚洲中西部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双方交往更加频繁。久而久之,在这条商路上,形成了很多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其中最有名的则要算敦煌了。尤其是敦煌石窟,更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晶,故有“丝路明珠”之誉。
敦煌石窟(俗称千佛洞),一般说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以莫高窟为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东南约25公里的鸣沙山。据刻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的《李君修佛龛碑》等材料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首先由乐僔〔zun 撙〕和尚举其事,然后由法良禅师等承其业。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的不断开凿,方才建成了留传至今的巨大窟群。莫高窟群共长1600多米,分为南北两区,在南区近千米长的崖面上,洞窟密集,好似蜂房,尤其以中部最为集中,上下多达五列。据编号洞窟统计,现在尚存492窟,壁画有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时期的木檐结构的洞窟五座。北区洞窟,经近几年的发掘整理编号,约有250个左右。这些洞窟的形制、塑像和壁画的题材与艺术风格方面的特点,是在长期创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演化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几个时期。下面主要据南区石窟做一概略叙述。
北朝包括北魏、西魏、北周等朝代,共有洞窟36个。其中属北凉的三个,北魏的12个,西魏七个,北周至隋初14个。这个时期洞窟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为僧房窟形式的禅窟。即在主室两侧的壁上开凿有供僧人坐禅修行的小室,如有西魏文帝大统四年(公元538年)和五年(公元539年)题记的285窟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二为塔庙形式即中心塔柱式的石窟。塔柱的四面开龛造像,这是北朝时期最典型的石窟形制,254号窟可为代表。三为平面为方形、顶部为覆斗式的洞窟。这种窟形在后壁凿有较大佛龛,于北魏末或西魏初期出现,但一直沿用到元代,经历了很长时间。早期的272号窟可为代表。这种窟中塑像,有主体性圆塑和附属性的影塑。圆塑主要是释迦牟尼佛或弥勒佛,安放在窟中的显要位置,两侧大多塑有二夹侍菩萨像。组成一佛二菩萨的标准形式。北周时期又出现了佛弟子阿难、迦叶,使一组佛像多达五身。北朝时期洞窟内,顶部和四壁都绘满了壁画。顶和四壁上部所绘内容多为天宫伎乐,四壁下部为装饰花纹等。中部壁面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等,由于所绘位置适中,所以十分醒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