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原北部,有一个著名的煤都大同市,市西有一处享有世声誉的艺术室库,即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坐落在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周川峡谷北岸的断崖上。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分成东、中、西三区,共45个。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共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万余尊。其中的大窟如昙曜五窟和各组双窟多建成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之间。小窟龛的开凿则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六年(公元525年)。唐朝和辽代仅有个别石窟的开凿和修理,但辽代在此则建有10座大寺。清代以来,云冈石窟鲜为人知。直到20世纪初,才有中国著名学者陈垣、叶恭绰,日本人常槃大定等加以报道,引起人们的注意。云冈石窟是中国中原北方地区开凿年代较早,又是以北魏石窟群为主体的石窟,因此,它对周围各地区石窟有很大影响。与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窟”。
云冈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中期,具体开造年代,一说为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一说为文成帝初年(公元452年)。为什么北魏王要在此凿窟呢?首先,自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到文成帝元年,平城作为北魏都城已达半个世纪,具有一定规模;其次,武周山地当旧京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与新都平城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从拓跋嗣明元帝(公元409—423年)开始,这里又成为皇室行幸祈福之地;再次,因佛教在平城已有相当发展。而佛教僧人又要求佛教徒礼拜皇帝,声称皇帝为当今如来,拜天子乃是拜佛,故兴佛有利于皇帝统治;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灭北凉,迁凉州(今甘肃武威)僧徒3000多人和吏民三万户于平城,造成了“象教(即佛教)弥增”的局面;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行毁佛令,而文成帝即位后于兴安元年(公元452年),又下令恢复佛法,令造石像如帝身。兴光元年(公元454年)又下令于五级大寺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即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帝)铸释迦立像五尊,佛教更加发展。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召凉州名僧昙曜至平城,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又任其为沙门统(官名),尊以为师。这些情况都为云冈石窟的开凿创造了条件,使云冈变成北魏都城附近新的佛教圣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