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政权传至第三代郑克塽〔shuang爽〕,由于内部争权夺利,宗派矛盾加剧,严重阻碍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加之与大陆长期隔绝,海峡两岸人民饱受骨肉离散之苦,民心思归。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诏率大军渡海攻台,郑克塽众叛亲离,被迫降清,台湾重新纳入大陆中央政权的统辖之下。次年,清政府改承天府为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置于福建省台湾厦门道管辖。由此,台湾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1) 封建经济飞跃发展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继续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限制海峡两岸人民的正常往来,但大陆东南沿海的汉族人民为生活所迫,不顾清廷的种种禁令,成群结队涌入台湾,形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移民高潮。到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台湾汉族人口猛增到200多万,光绪年间达到300多万,使台湾有史以来地旷人稀、劳动力严重缺乏的状况大为改观。
当时,大陆移民自发组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拓垦集团,“相率移垦”。到雍正年间,台湾广阔的北部平原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已得到开垦,“大小村庄星罗棋布”(蓝鼎元:《平台纪略·经理台湾第二疏》),城镇逐渐兴起,一派兴旺景象。乾隆年间,拓垦地区已扩展到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带。嘉庆以后,台湾全岛只剩下南端的琅峤(今恒春)和东部的山后一带,由于清政府严禁汉人进入而尚未开发。
随着土地的大量开垦,兴修水利的热潮在全岛各地掀起,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亦在不断摸索中逐步改进,台湾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和甘蔗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所出之米,一年丰收,足供四、五年之用。”(黄叔璥:《赤嵌笔谈》)甘蔗产量的增加又直接刺激了台湾制糖手工业的发展。康熙末年,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年产糖已达10800多万斤。当时,台米、台糖大量运销大陆,成为商品化程度很高的大宗农产品。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