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 春在溪头荠菜花——花部篇 第二节 清代的声腔剧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清代戏曲舞台格外热闹红火,花部诸腔荟萃,主要包括皮黄、梆子、弦索、民间歌舞戏、多声腔剧种等五大系统,每个系统内又蘖〔nie聂〕生出许多剧种,或称“××腔”,或叫“××调”,或曰“××戏”。一方水土一方音,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约有360多个剧种活跃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除了上面提到的五大系统之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戏剧。八音繁会,五彩缤纷,构成世界上独有的戏剧景观。

五大系统是:

(1)皮黄系统

皮黄指西皮和二黄,主要包括京剧、汉剧、徽剧、陕南与鄂北的汉调二黄、湖南常德汉剧的北路(西皮)和南路(二黄)、湘剧中的南北路、祁剧中的南北路、桂剧中的南北路,广东湖州一带的广东汉剧、福建的闽西汉剧、广东粤剧所唱的梆黄(即西皮、二黄)、云南滇剧所唱的襄阳腔(即西皮)和胡琴、广东西秦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山东莱芜梆子中的皮黄声腔等。

(2)梆子系统

梆子是花部劲旅,形成很早,到清末民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几代同堂、支脉繁多的庞大家族,不仅占领了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大戏舞台,而且一度称雄于京师,远播川、黔、桂、粤、青海、新疆等地,成为一个成熟的声腔系统。梆子系统中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最为古老,此外还包括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莱芜梆子、山东高调梆子、平调梆子、章丘梆子、枣梆等。川剧中的弹戏、滇剧中的丝弦也作为一种梆子声腔存在。

(3)弦索系统

弦索腔是由明末清初在山东、河南一带兴起的[山坡羊]、[耍孩儿]、[柳枝腔]、[罗罗腔]、[傍妆台]、[锁南枝]、[驻云飞]等民间俗曲为基础,并接受其他地方戏的影响演变而成的,因以弦索乐器伴奏而得名,曾有河南调、儿女调、姑娘腔、巫娘腔等称谓。至清末已形成a.柳子戏(又名弦子戏、百调子、北调子、吹腔),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b.大弦子戏,流行于鲁南与豫东北交界地带,与柳子戏、罗戏、卷戏同源异流,由民间俗曲发展而来。c.丝弦,又名弦腔、弦子戏,流行于河北省井陉、石家庄、保定一带,由元人小令和民间俗曲发展而成。d.越调,主要流行于河南西南部、湖北襄阳和安徽部分地区,是由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在梆子、皮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