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宫廷戏曲沿袭明代旧制,演剧主要由教坊司女优或太监承应。清世祖福临时,宫内太监就曾搬演过《鸣凤记》和尤侗的《读离骚》。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朝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迎来所谓“海宇升平”的康乾盛世。演剧增多了,清廷曾特发帑币1000两,在后宰门架高台,令教坊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上台。内务府包衣(皇室奴仆)李煦不断从江南召选女优进宫,以充实宫廷戏曲队伍,满足康熙的声色之娱。
乾隆年间,宫廷戏剧空前繁荣。乾隆是个戏迷。他下诏扩充宫廷演剧机构,把“和声署”(雍正七年教坊司改为“和声署”)迁移到南花园,改称“南府”。其间太监艺人称为“内学”,从八旗子弟选取入宫的艺人称为“旗籍学生”,大批民间艺人充实南府,称为“外学”。“内学”有大、小之分,“外学”也有头、二、三之别。民籍、旗籍、“内学”形成鼎足而三的格局,其规模之大,阵容之强,演剧活动之频繁,实为空前绝后。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曾两次大规模地为皇太后庆祝60寿辰和80寿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为弘历80岁生日祝釐〔xi喜〕,京师都举行了大规模庆典,到处张灯结彩,建筑楼阁,每隔十几步搭一戏台。各地艺人以进京献艺为荣,歌舞杂技,令人目不暇给。再加上乾隆六次南巡,不断从外地带回许多技艺高超的艺人,使京师剧坛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清代宫廷开始用昆曲和弋阳腔演唱传奇和杂剧,除上面提及的《鸣凤记》、《读离骚》、《目连传奇》以及《西游记》外,乾隆还命内阁大学士张照、庄恪亲王允禄先后“兼领乐部”,组织周祥钰等翰院词臣编纂节庆戏《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以及宫廷大戏《劝善金科》(目连救母故事戏)、《升平宝筏》(西游记故事戏)、《鼎峙春秋》(三国故事戏)、《忠义璇图》(水浒故事戏)、《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戏)、《封神天榜》(封神演义故事戏)、《楚汉春秋》(楚汉相争故事戏)、《盛世鸿图》(曹彬下江南故事戏)、《阐道除邪》(混元盒故事戏)、《兴唐外史》(说唐演义故事戏)等,每本大都是240出,需10天方能演完。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