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二章 隋、唐、宋大运河 第三节 山阳渎和江南河

热门小说推荐

山阳渎即古邗沟,它南起邗城,北到山阳县(今江苏淮安)。邗沟初凿于春秋末年吴国,当时出于战争的临时需要,工程因陋就简,水道曲折浅涩,只通小舟,不通大船。后来,人们对它进行多次改造。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是东汉末广陵(治所在今扬州市)太守陈登的改道,由樊梁湖往北,直至淮安入淮,改变过去绕道博芝、射阳两湖的曲折线路。这一改变奠定了后来邗沟的基本格局。隋文帝从伐陈的需要出发,又对部分渠道作了调整,将入淮水口由淤浅了的末口改到山阳。不过当时由于军事行动立即开始,来不及改造全渠。

隋炀帝为了提高山阳渎的航运能力,与通济渠配套,对这条古运河作了较为彻底的治理。在凿通济渠的同时,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他又征调淮南10余万人投入这一工程。当时除了按照通济渠的标准,浚深加宽渠道,修筑道路、离宫外,又穿凿了新的入江渠口。由于长江沙洲的淤涨,原来山阳渎的入江渠口堵塞严重。这次扩建,便将南段折而向西,开了几十里的新渠,使其从扬子(江苏仪征东南)入江。这就是隋唐时期著名长江渡口扬子津。山阳渎经过这次改造后,全线畅通无阻,像龙舟那样的庞然大物,也可进退自如了。

在建成通济渠和山阳渎后的第六年,隋炀帝又下令拓展江南河。

春秋末年,太湖流域已有运河。秦始皇建立了统一国家以后,为了加强对吴中地区的控制,也为了东巡会稽(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辖地有今苏南及浙江中北部)的需要,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加以扩建,沟通了北起丹徒(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丹徒镇),中经会稽郡治,南到钱塘(浙江杭州市)的水道。这应是后来江南河的雏形。据说丹徒的得名,就是因为当时有3000赭衣囚徒在此参加治河的缘故。丹徒、曲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市)位于太湖流域西北部,这里的地势比附近其他地方稍高,因而从此经过的这段运道,河床偏高,河水不足,行船不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三国、东晋时期,曾一再在此施工,如吴国疏浚丹徒——曲阿间的河床,以改善这里的航道;东晋于京口(镇江市)筑丁卯埭〔dai带〕,以控制河水泄入长江等。

在上述基础上,隋炀帝扩建了江南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这里的会稽,当指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会稽山,相传大禹曾会诸侯于此,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曾登此山“望于南海”(实指今东海),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大概也要效法大禹、秦皇的故事。不过隋炀帝登会稽的目的并未达到,因为下令穿凿不久,就被高丽战争和农民起义所困,再也无暇南渡长江了。但江南河的拓展,大大地推进了太湖流域航运的发展,也加强了与江、淮等地的联系。江南河至今仍是太湖流域的黄金水道。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