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今河南省东北部、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北省大部,是又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这个区域当时有户200多万,在全国900多万户中,几乎占了1/4。隋朝推行租庸调制,按户、丁征收粟帛,征发劳力,户多丁多,上调的粟帛等也多。这就需要有一条粮帛南运进京的水道。隋炀帝着意开拓边疆,积极准备用兵辽东,他以涿郡(今北京市)作为征辽基地,要将大量的军用物资和军事人员北运,也需要有一条从东都到涿郡的军需供应线。自东汉末年,曹操穿凿河北五渠后,那里虽然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水道,但它以自然河道为主,深浅不一,航路不畅,难以适应隋朝经济、政治、军事的需要。于是,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和山阳渎之后,决定在黄河以北,在曹氏旧有水道的基础上,拓展一条航运能力较大的运河,这就是穿永济渠。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当初曹操发展河北水运时,白沟的渠首工程是“遏淇水入白沟”。隋炀帝的新渠与曹操旧渠相比,有两个重大改进。一是沁水源远流长,淇水无法与之相比,因此,新渠的水源远比旧渠丰沛。这是新渠航道远比旧渠通畅的基本因素。二是旧渠在白沟、黄河之间筑有枋堰,由沟入河或由河入沟,舟船都必须盘坝或换船,这就大大降低了通航能力。新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表明渠口建有分水工程,舟楫可以直接出入河渠,无须换船或盘坝,这就大大提高了通航能力。
永济渠也可分成三段。南段起于沁水入河处,北到卫县(治所在今河南浚县西)。这是当时新凿的渠道。卫县以下经馆陶、东光等地,至今天津市境与沽河会合。这是中段,它以曹操时的故道为基础,扩展成为大渠。由今天津市到古涿郡(今北京市)为北段,系改造两条自然河道而成。一条是古潞河下游,它位于今天津市和武清县间。另一条是桑干水(今永定河)下游,当时它位于今武清县到古涿郡南郊。南、中、北三段运河共长1900里左右,大体说与通济渠相当。这也是一条历时很短、不到一年便完工的运河。它的宽度虽然不及通济渠,但运输能力很强,并且也可航行庞大的龙舟。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伐辽东,当时他就是乘龙舟到达涿郡的。伐辽东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极大,主要就是沿这条水道北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