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以顾炎武、顾祖禹等为代表,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新风,极力主张做学问要为社会服务,要探求科学规律。但是,从不久的雍正时代开始,清政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严禁人们评议时政,制造了几起骇人的“文字狱”,迫使学者走向脱离现实、埋头书案的古籍整理工作,终于形成以文献校文献的整理、校注古代典籍的乾嘉“考据”学风,并一直影响到清末的许多治学工作。这时的地理学研究也不例外,亦出现了校勘、注释、整理、补作古代地理著作的高潮,以致成为清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和发展特点。
(1)古代地理著作的整理校注
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很多,成书时间也较早,在长时间的流传中,主要靠相互传抄、翻刻,所以,到清代,各种古代地理著作的版本就比较多,相互之间都有缺漏、差异,甚至造成意思上的矛盾。加之我国上古、中古语言文字变化较大,使后人对前人著作的理解因时代而不同。这些都为后人的阅读造成极大困难。因此,由乾隆时代兴盛的“考据”学派,其最主要的工作,首先便是对古代著作进行文字、版本上的整理、校勘和意义(内容)上的注释。在地理学方面,用功最大,成绩最著者,主要是对《禹贡》、《山海经》、《水经注》以及历代“正史”《地理志》的校勘、注释。
关于《禹贡》的校勘,主要有胡渭、徐文靖、朱鹤令、丁晏等。胡渭(公元1633—1714年)搜集历代方志舆地著作史料,对《禹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考释注解,还对所谓“禹河”(传说大禹治水之后的黄河下游河道)在历史上的迁徙,以及汉、唐、宋、元、明代黄河河道,进行了精密的考证。著有《禹贡锥指》20卷,地图47幅。晚于胡渭的徐文靖在胡渭研究的基础上,又旁征博引,参校其他版本著作,写成《禹贡会笺》12卷,总汇各种校注成果。胡渭、徐文靖的著作在校勘《禹贡》中,最为重要,考释详细繁多。此外,在他们之前的朱鹤令曾写过《禹贡长笺》一书,校注《禹贡》;晚于胡渭、徐文靖的则有丁晏、程瑶田等关于《禹贡》的研究。丁晏著有《禹贡锥指正误》,以指明胡渭校注中的一些错误;程瑶田著《禹贡三江考》,主要考释长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