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后期,北方经过长期战争,渐趋统一。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代政权。公元398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439年(北魏太延五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为北周取代。历史上将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政权称为北朝。
(1)北魏的军事领导体制
拓跋珪称帝前,代政权仍具有部落联盟性质,各部落都有部落大人,军队仍然是部落兵。拓跋珪称帝后,建立了一国两制的军政体制。一方面继承魏晋的封建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另一方面仍沿袭鲜卑旧制,实行八部大人制,以八部大人分统京城周围以鲜卑人为主体组成的军队。以皇帝为中心,有八部大人参加的会议是当时最高军事决策中枢和权力中心。拓跋焘即位后(公元423—452年在位),废除八部大人制,加强尚书省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改革后,汉化(即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项制度基本上都仿照魏晋和南朝。由皇帝任命的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也称都督中外诸军事,负责数州或一州的主将是都督某州诸军事。战时统军主帅也称都督,重要的方面军统帅,则称大都督。北魏皇帝一般亲自指挥重大战争,所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和大都督一般不轻授。
(2)北魏军队的编制体制
北魏军队由中军、镇戍兵、州郡兵三部分组成。
中军又称台军,是北魏军队的主力,任务是宿卫京师,出征作战。北魏前期,中军多为鲜卑族部落兵。孝文帝改革后,中军称为羽林、虎贲。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曾“诏选天下武勇之士十五万人为羽林、虎贲以充宿卫”(《魏书》卷七下《高祖纪》),同时以汉人充实中军。中军的指挥,前期称都统长,下设幢将、四厢大将、十二小将等统兵官。后期设领军将军一人,总统中军,下设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京师周围设置关津,以东、西、南、北四中郎将领兵镇守,而以护军将军总统四中郎将,捍卫京师。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