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第二节 民间宗教与理想的确立:《残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张承志与海子都是在80年代中期开始意识到民间世界的存在,所不同的是,海子的诗里渗透着乌托邦的理想,而张承志则很快将民间理想价值确立于伊斯兰宗教中的哲合忍耶。

他真诚地相信,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存在于生活的底层,而哲合忍耶首先是一种穷人所信奉的宗教。1984年以前,张承志作为一个知青作家和人文学者,他把热情与理想投诸于草原牧民和北方大自然,寻求与现代化的都市文明趋向相异的价值坐标。那一年冬天他走进茫茫大西北,声称他远远地离开了“中国文人的团伙”,“他们在跳舞,我们在上坟”3 ,张承志用这样的语言断绝了他与文坛的关系,成为一名边缘性的民间知识分子。这以后他的创作风格骤变,《九座宫殿》、《残月》、《黄泥小屋》……直至《心灵史》的出现,无论从题材内容、语言形式还是写作观念,都与以前迥然不同,它以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来展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的民间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特殊的民族的精神文化。

张承志的这一民间精神的追求,随着90年代初的长篇历史叙事《心灵史》的发表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论,但在早些时候发表的短篇小说《残月》4 已经包含了其基本的精神特征和审美追求。“残月”的意象是指小说中那弯在三间土坯屋顶上的残缺的月亮,它象征着信仰,也象征着信仰的不易,由此折射出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美学观念。“残月”的残缺,昭示了回民的心灵上曾留下过的伤害,“人活得不像人样,日子是亡人舍下的一半,心是碎了一半的心。连寺上的弯月也缺着一块”。这样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是一种悲壮,回民的生存艰难也指陈着信仰的不易,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血腥的政治环境下顽强生存着,惟有信仰给以他们抗衡环境的力量。所以,“残月”是沉重而神圣的,构成了作品悲怆而崇高的美学风格。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