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上交通
先民为躲避洪水居住在露出水面的山阜上,要彼此连通,只能依靠水路,因此离不开各种水上交通工具。
“桴”最初作“泭”,小篆作“”,《说文解字》解释为“编木以渡也。从水付声”,意思是把若干根毛竹或原木平摆着编扎在一起,用作水上交通工具。后来写作“桴”,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的主张得不到推行,就坐木排到大海中自由漂流去。
《说文解字》把“俞”字说解为“空中木为舟也”,即“刳木为舟”(意思是剖凿木头使空心,用以做舟)。从我国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多是独木舟。例如:1975年,在福建省连江县发掘出一只樟木制成的独木舟,长7.1米,据专家考证,该独木舟距今已有六千年。
“舟”的甲骨文字形有“”“”等,西周金文字形有“”“”等。从“舟”的古文字形体可以看出,当时木船的形制:方头方尾,首尾上翘,并且加有横梁。很明显,这不是独木舟的形状,更酷似后代的舢板。所以,至迟在商代,木板船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形式。小篆“舟”字作“”,《说文解字》说解为:“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由此可以得知,传说中“舟”的发明者是共鼓和货狄,最初的舟是把树木的中间挖空制成的,船桨是用砍削的树木制成的。
对于倚水而居的先民来说,舟在他们生活中十分重要,因此,“舟”成为他们创造新字的重要构字部件,《说文解字》中以“舟”为部首的字有十六个,以“舟”为非部首构字部件的字也有十几个。如“前”字甲骨文作“”,上边的构件像一只脚,下边的构件像一只小舟,整字表示乘舟前进;《说文解字》把小篆“前”字解释为:“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意思是人在船上,不用步行,却能凭借舟船在水中前进。本义为“就也”的“造”字,《说文解字》古文形式作“”,以“舟”为部首,说明“造”(即“靠近”)的方式可以是行走,也可以是乘舟。“履”的小篆字形作“”,《说文解字》说解为:“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夊,舟像履形……,古文履从页从足。”《说文解字》把“鞋”看作“履”的本义,用鞋的形状与舟形相似的特点解释“履”从舟的原因。其实“履”最初的意义是“践行”,字形中的“舟”“足”都与“践行”义相关,是表义构件。因此,“履”的古文字形也说明“舟”是造字时期“行”的重要凭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