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夏天,我曾在香港做过一次文学讲演。本来是随作家代表团访美,但当年的交通远不像今天这样便捷,进出国门都要经由香港转机。从美国回来时,香港方面特意安排了几位作家与读者交流。
当地几家报纸已提前发了消息。会场面积不大,只能容纳不到百人。这让我颇感意外。那年4月正逢《新星》热,我在首都剧场做过三次讲演,听众们每次都将一千多个座位挤得满满当当。相比之下,这里听众显然少多了。不料同行的邓友梅先生却说,一般情况下这类活动能有三分之二听众就不错了,现在已经没有空位,这在香港就可以称为“盛况空前”了。
我是这样开始讲演的:
一踏进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我就想,朋友们是带着什么样的动机来的?他们希望听到什么?根据我的判断,大概有以下四种动机:
一、有些朋友出于好奇,想更深入地了解这几位作家。好奇亦是一种悬念,悬念可以说是第一个动机。
二、不少朋友还想了解大陆的情况。那么,听听作家对大陆的介绍,看看他们讲演时的神态,包括回答问题时的自由度,由此对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做点判断,这可以说是第二个动机。
三、进入会场的时候,我曾被几位年轻人围住,他们提了些人生哲理方面的问题。希望和作家深入探讨哲学问题,这可以说是第三个动机。
四、有些朋友爱好文学,想当作家,希望探讨文学和写作。这可以说是第四个动机。
那么,读一部文学作品和听作家讲演,在需求层次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阅读一部小说,首先吸引人的往往是人物性格冲突所形成的情节,它的未知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即通常所说的悬念。当然还包括生活画面、幽默感、情趣,等等。这就构成了阅读需求的第一个层次。当然,娱乐也包括在内。茶余饭后的阅读不失为一种消遣和娱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