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 迈向“中国”的历程 从雁门关外到古都洛阳:北魏后期的迁都与文化建设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朕以恒代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

今移都伊洛(即洛阳),欲通运四方……

——〔北魏〕孝文帝元宏之语

迁都洛阳,是北魏政治发展史上一件重大事件,也引发了北魏历史上一场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迁徙运动。然而,关于这场迁徙运动与北魏国运兴衰之间的关系,可谓千秋功罪,众说纷纭。然而,如果细细梳理与研读北魏前期的发展历程,则不难看出,北魏有关迁都的讨论与行动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根据各种史料分析,自建都伊始,以道武帝拓跋珪为首的北魏统治者对代都平城并不十分满意:一则平城久为汉人抛荒之域,早期的鲜卑人又不擅长于城市建设,要使其成为粗具规模的都城需要付出相当艰苦的努力;二则与河北平原上的数朝古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相比,平城的劣势则更为突出。邺城是拓跋鲜卑较早攻占的中原都会,拓跋珪曾有意在此建都。“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虽然经过深思熟虑,拓跋珪改变了主意,定都平城,但是,北魏君臣并未完全放弃建都于邺的愿望。

明元帝拓跋嗣神瑞二年(415年),代都京畿地区大旱,发生了严重饥荒。太史令王亮、苏坦与华阴公主等人根据谶书所言,力劝明元帝迁都于邺城,以解决平城地区百姓饥旱问题,这一建议遭到大臣崔浩、周澹二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共同提出几条反驳意见:拓跋鲜卑所控制的“国家”之民与“东州之人(即太行山以东地区)”相比,在数量上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分散进入“东州之地”,既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威慑力量,还打破了“东州之民”对拓跋鲜卑的恐惧心理,对维护统治极为不利,此其一;拓跋鲜卑部众原来习惯于游牧狩猎,长期生活在塞上草原,进入河北地区后难免水土不服,导致疾疫流行,这必然削弱北魏政权的基础,此其二;迁都于邺,必将造成一段时间的混乱以及平城塞上的空虚,北方的柔然与西面的赫连勃勃等势力就会趁火打劫,邺城与平城之间有恒代天险阻隔,难以及时救援,自然会给北魏造成重大损失,此其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