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志
书店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
台湾的书店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台湾政治经济转型的历史:1980年代经济现代化催生了首家大型连锁店;在1980年代后期,一方面更多人开始追求更精致的文化艺术,且民主化的开启使得人们渴求更多批判知识,因此有了诚品。在新的世纪,全球都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书店开始空袭台湾。这些在不同阶段的主导性书店,又进一步影响了台湾读者的品位与创作者的方向。
我个人的逛书店历史,也与台湾书店形态发展的历史紧密交织着。
1970年代是我的童年,父母经常带我去重庆南路的东方出版社买童书,不论是中国、西洋古典小说的儿童版,或者伟人传记。在那时,台湾各地的书店主要集中在各县市火车站前的商圈,或者大学附近。当然,重庆南路是最著名的书店街,不远处的牯岭街则是最著名的旧书街——不过后来这条街可能更以发生了“少年杀人事件”,进入了人们的记忆。
进入1980年代,台北真正进入现代性的想象。1982年,罗大佑唱着“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1984年,台北民生东路出现第一家麦当劳,薯条与汉堡攻占年轻人与儿童的胃。1983年,金石堂书店出现,窗明几净的硕大空间很快吸引了都会中产阶级。金石堂成为台湾首家大型连锁书店,创立排行榜,主导了台湾出版文化。
过去各地书店是各自独立,每家店或许还是主打容易畅销的书,但到了金石堂时代,由于分店众多,所以有能力决定什么书得以成为畅销书。而这正是台湾开始进入消费时代的热潮,“台湾钱淹脚目”,所以理财与励志的书在金石堂的推波助澜下成为时代的标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