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粿是流行于台湾的米食小吃,制作时先用在来米(籼米)磨成浆,拌匀米浆呈厚糊状,或稀或稠,糊化程度决定口感。米浆必须搅匀,以免成品软硬不均。接着,将炒过的馅料放在碗里,注入米浆,进蒸笼炊十五至二十分钟左右即熟,食用前淋上米酱膏。
判断碗粿炊熟与否,可观察中央表面,若略呈内凹状者,才是成熟,也才不会显得糊烂。常见的馅料包括:卤蛋或白煮蛋、香菇、猪肉块、虾米、虾仁、萝卜干、咸蛋黄、猪肝;先煸炒萝卜干,再爆香红葱头,续炒肉片、香菇,加入酱油、糖、白胡椒粉、米酒调味。
淋在碗粿上的米酱膏,各家不同,大抵多用酱油膏调制,再添加蒜泥或辣酱,西螺“琴连碗粿城”的独门米酱膏,则用糯米、蓬莱米、豆腐乳炒制调成。
吾人吃碗粿多不约而同地,先用叉子或竹签在表面上划十字或米字形,再插进碗和粿之间划一圈,以令米酱流入,也方便食用。
好吃的碗粿首先表现出米香,软嫩中暗藏弹劲,这要用一年以上的旧籼米制作米浆,准确掌握水、米的比例。旧籼米的吸水性强,口感扎实富弹性;像台南“富盛号”“小南”,麻豆“裕益碗粿王”,莫非如此;也有人用糙米制作,如台南“蔡家”。“琴连碗粿城”甚至选用存放两三年的籼米,当天研磨成浆当天炊制。
大凡美味都不会忽略细节,好吃的碗粿从选米、研磨、馅料、调味到炊蒸,每一步骤皆讲究,如此才能表现碗粿美学:香郁,柔软而糯弹,滑嫩,绵密,米香饱满。
台湾的碗粿南北不同,北部碗粿外观皎白;南部碗粿在制作之初,米浆添入肉臊和酱汁,呈现明显的暗沉酱色。南粿以台南为尊,台南碗粿总不乏大块瘦肉、咸蛋黄、虾仁、油葱,食用前再浇淋上米酱和肉臊,诸如麻豆“裕益”“阿兰”“金龙”“助仔”,以及台南市府前路“小南”、小城隍庙旁“郑记”和夏林路“小西脚”都是老品牌。小南与郑记系出同源,兄弟分家,亲情分开了,味道却不容易分开。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