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的台湾地区文坛上,马来西亚华裔作家及学者的成就可谓独树一帜。李永平、商晚筠等的小说创作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已经受到重视。温瑞安、方娥真、黄昏星等以“神州诗社”为基地,赋诗之外并能论剑。而李有成、张锦忠、林建国等在文学评论上的努力,则已自成脉络。一九九五年时报短篇小说奖及一九九六年《幼狮文艺》的成长小说奖,皆由年轻的黄锦树囊获。马华人才,果然是精英辈出。
马来西亚地处南洋,百年以来是唐山移民重要的落脚点。除了垦殖营生外,华裔居民竟能延续一脉文风,至今不辍,而有才情的马华青年渡海来台,创作问学,更成为台湾现代文化一景。从大中国的观点来看,这些作者不远千里而来,寻根探源,十足表现华裔心向祖国的深情。所谓的华侨文学,多少点出中国文学史在定位时的自矜心态。
但随着历史、政治情境的转变,马华文学的范畴与定义必须重新思考。落籍大马的华侨早成彼邦子民。他们的创作尽管使用华文,却不必附会为中土文化的海外翻版。以华文书写无非凸显了(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经验的特色;而在当地多元的语境中,这一华裔族群经验也应可用巫文甚或英文表达。至于旅居或定居在台湾的马华作家,问题则更为有趣。既选择来台,他们对台湾在中国文化及政治上的象征意义,自然有所认同。
而对照方兴未艾的本土意识及后殖民论述,年轻一辈在台马华作者、评者(如张锦忠、张贵兴、黄锦树)的立场,才更值得重视。他们珍惜中华文化传承的关系,却绝不轻言放弃马华经验的独特性。从南洋到宝岛,从华侨到台胞,他们对近年学界的流徙论及行旅说,想必有更深刻的感受。他们在台湾用华文创作,与其说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面貌,更不如说拆解了大中国文学的迷思。他们作品透露蕉风椰雨的异国情调,固然不在话下。最大的吊诡是,他们熟练地使用、实验华文,挪为己用,从而见证了语言与血缘、文体与国体间若即若离的张力。对一心一意要创作闽南语文学的作家,这些马华作者游离的书写策略,或许提供又一种省思角度。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