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回忆“文革”时代的专题书,只是一个初中生回忆当年的情况。我没有按照日历的时间描述“文革”时期的日日月月(也许那样就无法出版了),只想说明我们成长中的中学时代曾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时光。
无政府状态下的同学们分别利用大串联的机会,免费乘坐火车,去了许多过去只在地理课上见过的城市。那时被“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所鼓励,连五、六年级的红小兵都加入了大串联的行列。没有了父母的约束,更是天下来去任我行了。每个人的身上大约只有几元钱,有的干脆连零花钱都没有,口袋里最值钱的就是“红卫兵”、“红小兵”或者是什么“战斗队”等组织的证件,走到哪里都有红卫兵接待站或某学校的红卫兵司令部。总之是能混到饭吃,实在不行了凭着红卫兵的证件也能在小饭馆里混上一顿,那时连国营的饭馆也要对这些革命小将礼让三分。
再加上各地同学老家的接应、各红卫兵组织的联系,让许多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如鱼得水。外地的挤着往北京跑,等着毛主席的接见;北京的往外地跑,到处去宣传毛泽东思想。一本《毛主席语录》成了敲门砖,走到哪里都高举着。开始全国各地小些的城市中,《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还很少,像宝贝一样,既可以当路费,也可以换饭吃。许多外地的红卫兵羡慕北京的红卫兵袖套,更别提是接受过毛主席接见的红袖套了,这些都成了大串联时的资本,即使是后期武斗的两派也都还是对北京的红卫兵们另眼相待,至少他们拥有在天安门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的荣誉。
火车上几乎全都挤满了南来北往的红卫兵,一节车厢中找不出几个正常出差的人、回家的人。满眼望去几乎都戴着绿军帽,穿着清一色的绿军装,腰里扎着宽宽的牛皮带,胳膊上绑着红色的标记带,写着红卫兵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上下车除了车门之外,所有的窗户都成了上下的通道,车厢内没有座位,连行李架上、座位下面都睡满了人。夜间还安静,一到白天,革命的歌声就在车内回荡,你唱了这首,那边就回了那首。不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总之是一股子火药味道。停车到站时,都去抢饭(专门有为红卫兵们准备的干粮、面包等食品),回来后不分彼此、是否相识都有份,就像进入了共产主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