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波娜女神之夜,一个莽撞的年轻人因擅闯恺撒家而受到了审判。恺撒为了等待这一事件的审判结果,同时也因为债主堵在家门口出不了门,所以出发前往西班牙南部就职的日期大大延迟,也因此,恺撒统治西班牙南部行省的时间,从公元前61年春开始到公元前60年年初,不足一年,也就是恺撒从38岁步入39岁的这个时间。任职不到一年就回到国内,是因为他很清楚,行省总督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也很清楚,有了这一经历之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又是什么。
恺撒担任行省总督期间,远西班牙(西班牙南部)既没有发生当地原住民叛乱事件,也没有出现其他麻烦事,一派祥和。统治这样的行省,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只要有一支忠实执行命令的队伍,即使总督不在,照样可以维持秩序。
作为行省总督,恺撒推行了“某种意义上的”税制改革。之所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税制改革,是因为他没有从根本上改革税制,他只是根据行省法的规定,将有义务缴纳行省税的人和无须缴纳行省税的人区别开来而已。无须缴纳行省税的是殖民城市中享有罗马公民待遇的人。之前的行省总督们并不关心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他们只考虑通过增加税收来增强罗马的国力。那时,没有一套公开的税制,包税人的权力很大。罗马征收的行省税税率是收入的十分之一,显然不算高,但是,行省的百姓依然觉得课税太重,究其原因,在于行省的税收体系。因为,人们需要缴纳的税额是由包税人决定的,由他们酌情征收。包税人采用投标制,而有权决定中标人选的是行省总督。他们认为,税收增加后,自己有权支配增加的部分,于是,私吞税款成了历代总督的惯例。这是一个只要就任行省总督原本再穷也会变富的时代。谁都知道东方富庶,可以征得更多的税款,因此,大家都想去东方的行省任职,而被派往西方行省的人只能叹息自己抽到了一支穷签。
恺撒就抽到了这样一支穷签,但是,尽管依然债台高筑,他也没有增加西班牙南部行省的税收,反而通过实施税制改革,限制了包税人随意增加税额的权力,结果,自然是税收减少。罗马是一个以法立国的国家,甚至在政治斗争中也采用法律辩论的方式,因此,恺撒对税制进行了改革,这就意味着今后将按新税制执行。税制公开了,透明了,人们或减轻了税负,或无须纳税,他们因此欢欣鼓舞,并纷纷向总督献上礼金,以表感谢。不清楚礼金的金额是多少,但是,恺撒的负债金额确实减了不少。
为了将新政策付诸实施,恺撒积极任用当地人才,路奇乌斯·科尔涅利乌斯·巴尔布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人出生于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港口城市加的斯,享有罗马公民权。从汉尼拔家族统治西班牙的那个时代起,这个家族就已经很兴旺了。关于他的祖先是移居西班牙的罗马人,还是取得了罗马公民权的迦太基人,研究者的意见并不统一。不管怎样,他不属于罗马上流社会的人,但很有教养。他不仅能力强,学识也很丰富,与西塞罗这样的饱学之士进行交流,完全没有障碍。恺撒卸任回罗马时把他带去了,此后,巴尔布斯成了恺撒的亲信和朋友,一直和恺撒并肩作战。巴尔布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谈判专家,一直负责对外交涉。恺撒遭暗杀后的第四年,他甚至当上了执政官。
正是因为像这样大量任用当地人才,恺撒才有时间和精力亲率军团,前往伊比利亚半岛大西洋沿岸实施扩土拓疆之举。伊比利亚半岛相当于现在的葡萄牙,那一带民众没有任何反罗马的举动,只是此地尚未纳入罗马的统治之下,因此,他希望通过称霸这个地区来实现举行凯旋仪式的梦想。
恺撒公开宣称自己是马略派的一员,他也举办过大规模的角斗比赛,因此,他知道自己在罗马公民中有一定的声望,但是,他也很清楚,拥有声望不等于获得支持。凯旋仪式是一种荣誉,只有在成功打败罗马的敌人、扩张罗马势力方面建功立业的人才有资格享有。他计划在总督任期结束后,回罗马竞选执政官,所以,他必须把握机会,用自己的声望来赢得民众的支持。他没有对伊比利亚半岛西部一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占领。因为,对他来说,有了举行凯旋仪式的资格,就达到目的了。出征伊比利亚半岛的时候,恺撒第一次见识了大西洋。
就这样,恺撒在做了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后,即刻卸任回到了罗马。然而,此时的罗马完全不是他在西班牙时设想的情形了。此时在罗马,元老院派风头正劲,他们对恺撒的要求不屑一顾。至于元老院派何以变得如此志得意满,还要追溯到一年前,庞培回到意大利的时候。
公元前62年接近年末,在百姓的欢呼喝彩和元老院的惴惴不安中,庞培率领10个军团6万名士兵登陆布林迪西。“苏拉改革”以后,总司令率领罗马军团自北向南回国之际,必须在到达卢比孔河以后解散军团;自南向北回国之际,则必须在到达布林迪西以后解散军团。总司令下令,让士兵暂时回归故乡,等到在首都罗马举行凯旋仪式时再度集合。总司令本人则带着少数随从前往罗马。但是,在举行凯旋仪式之前,总司令不得进入首都城墙之内。庞培此时才45岁左右,他不仅剿灭了海盗,还成功收服了东方各国。此时凯旋,他会乖乖解散军团吗?这就是让元老院派惴惴不安的原因,因为20年前的记忆还清晰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当时,苏拉在布林迪西登陆后,不仅没有解散军团,还率领军团直接进军罗马,铲除马略派,实施独裁政治。
当时的苏拉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重建元老院主导下的寡头政治。但是,庞培虽然是苏拉门下的英才,却只是军事天才,不擅长政治。现代有一位英国学者对他的评价是:“与其说他是位野心家,倒不如说他是个爱慕虚荣之人。”所谓野心,是实现某一愿望的决心,而虚荣只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作为成名较早的军事天才,庞培从二十几岁起就已习惯了喝彩声和赞誉声,所以此时他没有多想,在布林迪西登陆后不久就解散了军团,带着不足50人的军团长和大队长,离开布林迪西,沿阿庇亚大道一路北上,直奔罗马。据说,为了一睹鼎鼎大名的将军风采,沿途站满了慕名而来的人,甚至在到达罗马之前,民众的队伍几乎没有断过。快到首都的时候,人们更是成群结队地跟在庞培身后。看到此情形,西塞罗甚至感慨地说,如果庞培有意,无须军团支持,也能成功发起政变。公元前61年1月末,庞培到达罗马城外。
然而,元老院派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庞培解散军团后,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相隔5年,庞培凯旋,他遵守规定,留在了罗马城外。这时,他向元老院提了以下几个要求:
一、允许他举行凯旋仪式。
二、同意推荐他为公元前60年度执政官候选人。
三、向属下士兵分配耕地,作为他们的“退职金”。
四、承认庞培成功收服东方后,对东方各行省、各同盟国进行整改的方案。
关于第一个要求,元老院欣然接受。庞培提出要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凯旋仪式,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对此元老院也没有异议。凯旋仪式决定于同年9月举行。
关于第二个要求,元老院派没有直接拒绝,只是给他出了个难题。他们把选举公元前60年度执政官的公民大会提前到了公元前61年夏季举行。参加执政官竞选的申请必须由本人提出,这是规定,而受理候选人申请的机构是国家档案馆,位于卡匹托尔山上。这就意味着,举行凯旋仪式之前不得进入罗马城内的庞培,只要不想放弃凯旋仪式,就无法提交候选人申请。
至于第三个要求,元老院派的答复模棱两可,因为明确拒绝,会让总司令庞培在部下面前颜面扫地。既然元老院没有明确表示拒绝,庞培和士兵们对此事一直心存幻想。
关于第四个条件,元老院派同样摆出一副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总司令有权对收服后的地区进行整改,但是,整改方案必须征得元老院的同意。对于庞培来说,得不到元老院的支持,意味着在那些地区他将颜面无存。元老院派之所以如此强势,就是因为庞培解散了军团,没有威胁了。
当然,元老院派的理由也很充分。前面多次提到过,公元前509年,罗马开始实施共和政体,这是少数人领导的政体。真正的统治者是元老院,一个由数百个30岁以上、无须经过选举、既有才能又有经验的人组成的机构。在这种寡头政体下,他们的领导机会必须尽可能均等,一旦其中一人独霸领导权,这一体制将无法正常运转。庞培总是享受到破例待遇:29岁那年,他还不够进入元老院的资格,却被授予了“绝对指挥权”;5年前,为了剿灭海盗,“绝对指挥权”的期限破例给了他3年;成功剿灭海盗以后,为收服东方,又授予了他没有期限的大权。坚守集体领导制的元老院派认为,此时应该适当压一压他的风头了,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小加图。
元老院元老们对小加图的想法深表赞同,只是他们在大方向上一致,而真实的想法却不尽相同。元老院派的实权人物卢库鲁斯(我在《罗马人的故事03·胜者的迷思》中介绍过此人),他对庞培怀恨在心,对他来说,只要能伤到庞培的面子,做什么决定他都会举双手赞成。
西塞罗是元老院派的另一个实权人物,他同意打压庞培的真实想法是,文官优于武将。他认为之所以成功镇压“喀提林阴谋”,是因为“文官的领导”。没有动用军事力量,仅仅依靠文官,也就是非军事力量,就成功阻止了政变的发生,这让以辩才立身的西塞罗备感自豪。庞培是军事力量的象征,因此,对西塞罗来说,打压庞培自然不会感到不快。尽管想法各不相同,但是,元老院的三个实权人物都希望打压因胜利而志得意满的庞培。
罗马有一个传统,就是结束远征得胜荣归的将军要在公民大会上做远征汇报演讲。虽然法律规定,举行凯旋仪式前,将军不得入城,但是,凯旋仪式定在9个月以后。在这9个月里,元老院不可能拒绝庞培这样得胜荣归的将军与民众进行接触,因为民众早已迫不及待地想把掌声、欢呼声和赞美声献给为自己带来胜利的人。
公元前61年2月,元老院为庞培和民众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考虑到举行凯旋仪式之前庞培不能入城,公民大会会场设在了城墙外的弗拉米尼亚竞技场。对于庞培来说,这应该是他抗议元老院恩将仇报的绝好机会,然而,庞培很不擅长演讲,再加上此时的他,因为荡平海盗、收服东方,为国家做出了无人能及的贡献,很自豪,很骄傲。过分骄傲容易导致一个人缺少与他人沟通的愿望。根据在场的西塞罗的说法,他的演讲既没有给贫穷者以希望,也没有给富人以宽慰,他对平民派的谴责不痛不痒,缺少攻击性,因此没有得到元老院派的信任,人们对他的演讲也反应平平。当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战功辉煌的将军依然充满魅力。但是,对于元老院派来说,他的这次演讲让他们彻底看透了他。
恺撒前往西班牙任职地是在这次演讲过后不久。一年后,恺撒回到国内,看到庞培的处境几乎没有变化。奢华的凯旋仪式让庞培心满意足,回味无穷。这次凯旋仪式持续了两天,让罗马人一度为之疯狂。而关于他提出的第三个和第四个要求,依然悬而未决。
当然,这一年,庞培并非没有做任何努力,他曾经尝试笼络小加图,一个正不断接近元老院派核心的人物。还在东方时,庞培就风闻了妻子和恺撒有染,因此,回国途中,庞培与妻子慕琪娅离了婚。恢复单身的庞培提出想迎娶小加图的妹妹为妻,却遭到小加图的拒绝。这位时年45岁的凯旋名将虽然威震整个地中海世界,却被一位34岁的元老院元老轻慢,此事成了民众的一个笑柄。庞培心灰意冷,离开首都,躲进了阿尔巴的山庄。
公元前60年,恺撒早早卸任回到国内。他的目标很明确,他要竞选下一年度的执政官,但是,选举将在这一年的夏季进行。他必须在选举前提交候选人申请,同时必须得到元老院的认可。法律规定,候选人申请必须由本人提交,因此,为了合法进入城内,他必须在此之前举行凯旋仪式。于是,一回到国内,按要求留在城外的他,立即派代表进城,要求元老院同意他举行凯旋仪式。
上一年,元老院派让庞培当选执政官的梦想破灭了。这一年,他们对恺撒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
在元老院派眼里,庞培是个危险人物,尽管理由不同,他们同样认为恺撒也是一个危险人物。此时的恺撒背后尚没有军事力量,但是,从5年前担任公职开始,他的言行始终如一,都是推翻“元老院体制”,元老院派很清楚这一点。三年前发生“喀提林阴谋”的时候,恺撒和小加图的辩论结束后,西塞罗在做总结性发言时说过这样的话:
各位元老院元老,大家的意见已经都摆出来了,我想,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哪个意见更妥当。首先,我们来讨论恺撒的提议。他属于平民派,如果采纳他的意见,我想可以减少普通民众暴力抗议的风险。
也就是说,37岁上下的恺撒,身为元老院元老,已被看作反元老院派的代表人物,因此,3年后,元老院派对他的要求冷漠以待也很自然。
恺撒陷入了和庞培一样的两难处境:如果想举行凯旋仪式,只能放弃竞选公元前59年度的执政官;如果想当执政官,只能牺牲凯旋仪式,尽管对罗马男子来说,这是最高的荣誉。恺撒必须二选一。上一年,庞培如果得偿所愿,举行凯旋仪式是第三次,当选执政官是第二次。但是,和庞培不同,无论是举行凯旋仪式,还是当选执政官,对于恺撒来说都是第一次。恺撒犹豫不决中,提出申请的截止时间迫近了。
恺撒终于下定了决心,他选择了骑白马进城,这多少表明了他对凯旋仪式的眷恋。凯旋将军进城骑乘的是白马,策马穿过城门的他直奔卡匹托尔山,提交了执政官候选人的申请。元老院只好承认他的候选人资格。因为他担任过法务官,作为前法务官,又出任过行省总督,再加上,他还有足以举行凯旋仪式的军功战绩,元老院没有理由不承认他的候选人资格。在虚名和实权、荣誉和权力之间,40岁的恺撒舍弃荣誉,选择了权力。
但是,有了候选人资格,不一定就能当选。因为元老院派虽然承认恺撒的候选人资格,却又推荐了两位实力雄厚的候选人。对于平民派的恺撒来说,他仰仗的是普通民众的支持。而现阶段,由于他放弃了获得民众支持的凯旋仪式,所以在普通公民心中,他只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恺撒很清楚这一点。他认为即使身穿纯白托加长袍,站在古罗马广场上演讲,也难以保证自己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