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 最后的罗马人(395—410年) 非生产性人群的增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公元4世纪后半叶到5世纪,罗马帝国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非生产者的人数增加,而生产者人数减少,生产力下降。这两者成反比例关系。罗马国家必须养活军人和官僚这两大非生产者群体,还要养活基督教会人员,这些人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势力上都不差于前两者,因为基督教已完全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个新国教与传统罗马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不在于是一神教还是多神教,而在于有无专职的神职人员阶层。

既然侍奉神是主要任务,就得有其他人来建设侍奉神的环境。有人会说修道院有田产,但在那里,生产不是目的,劳动本身才是目的。重体力劳动可能会给侍奉神带来不好影响,所以这样的活儿交给农奴去做。此外,教会的各项活动所需的费用能靠捐赠和教会资产运作维持最为理想,可是,现实中的教会组织已经庞大到仅靠这些无法维持的地步。

当然,国家并没有保证像给军人和官僚支付工资一样,向以主教为首的所有神职人员支付工资。神职人员的工资都是所属教区以教会活动经费的名目支付的。不过,教会的活动不仅包括弥撒和祈祷,还包括慈善、福祉、医疗、教育等。元首制时代以前的罗马,福祉由国家、地方自治体及富人们分担,医疗和教育则通过给从业人员免征直接税的特别待遇让民间承担,如果从业人员是行省居民,就会给他罗马公民权,从而免缴行省税。但是,帝国的衰退破坏了这些由“公”与“私”之间绝妙组合形成的系统。

这个系统因受到破坏形成了空洞,基督教便乘虚而入,形成了教会在原本擅长的慈善领域之外,又垄断了福祉、医疗和教育的局面。这样一来,作为世俗组织的国家也不得不以某种形式出来赞助或支持。罗马史研究者认为,有四类非生产人员给末期的罗马帝国带来重压,基督教神职人员位列军人和官僚之后的第三位。这就是其背景情况。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