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 最后的罗马人(395—410年) 公德心的衰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欧美的罗马史研究者及继承他们观点的学者中,有很多人把大农庄主占很大比例的元老院阶级列为四大非生产者的第四位。这个阶级获得莫大收入却只将其用于个人奢侈和豪华的观赏节目。他们以此为例,认为这体现了帝国末期公德心的阙如并加以谴责。他们的攻击对象不是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元老和行省的大农庄主,而是西罗马的元老院阶级。后者比前者富裕却更缺少公德心,理应遭到谴责。我以前也有同样的想法,怀有同样的愤怒,认为是额头从不出汗的有钱阶级的利己主义毁掉了罗马帝国。

然而,现在我却对这种想法抱有巨大疑问。

首先,他们这些大农庄主是非生产者吗?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在国外开始拥有行省。从那时起,大农庄支撑起了行省的农业。只有本土意大利半岛继承了共和政体时代的传统,农业以中小规模的自耕农为主力。城邦的农民也是公民,也有权决定国家的未来走向。从那个时代开始,元老院就已经被视为大农庄主的堡垒。相对于这个富裕者阶级,格拉古兄弟和尤里乌斯·恺撒则被视为民众派。他们格外热心于确立自耕农的权利,在培育罗马国家的中坚阶层这个大目的之外,这也是为支持自己的人谋利益。

即使是为某些人的利益,好政策就是好政策。因为有了这个优惠自耕农的政策,自耕农阶层在帝国本土意大利生存到了最后。不过,到了帝国末期,意大利的自耕农也都变成了农奴,被大农庄吸收。

这种社会现象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垄断。罗马帝国末期的农业也不能幸免于垄断带来的弊害,整个农业生产力下降。不过,并不是农产品上不了市。在“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充分发挥作用的时代,农产品的流通能够得到保障,自耕农仍然健在,生产力也很高,所以上市的农产品数量充沛。不过,即使“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和自耕农在公元4世纪末都已式微,历史上也没有大规模饥馑经常袭击罗马帝国的记载,甚至没有记载会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的饥馑。即使价格高于以前,农产品仍然流通于市。我认为,这主要是大农庄在起作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