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不成熟又没有法律约束的匈人社会里,族长的命令具有绝对的权威。阿提拉是最适合于这种组织的领袖。
匈人在相当于今天匈牙利的多瑙河中游一带立足下来,阿提拉登上前台,再次开始行动,矛头直指南面广阔的东罗马帝国领土。阿提拉统率的匈人首先占领了罗马时代称之为费米拉孔,即今天的科斯托拉茨热。在这附近有座征服达契亚时图拉真皇帝让人建造的全长超过一公里的石桥,连接多瑙河南北两岸。
石桥其实只有桥墩是石头建造的,上面的桥梁却是木质的。公元3世纪后叶,罗马帝国从多瑙河以北的达契亚撤退时,桥梁遭到破坏。不过,排列在河里的20根桥墩却依旧屹立,显示着罗马人的高超技术。只要在桥墩上铺上木板变成临时桥梁,人马通行便绰绰有余。阿提拉把科斯托拉茨热作为第一个目标,也是因为匈人修复了这座桥梁,从这里渡过了多瑙河。无论造多少筏子,把人马全部渡过大河多瑙河,风险既大,费时也多。
阿提拉(16世纪浮雕)
阿提拉和匈人占领了科斯托拉茨热后,接着占领了距此向西不到100公里的辛吉杜努姆(现在的贝尔格莱德),然后又占领了锡尔米乌姆(现在的米特罗维察)。阿提拉的想法是,渡过多瑙河后迅疾占领这一带的重要据点,解除后顾之忧后再度南下。
在多瑙河被称为“罗马帝国国防能力测量仪”的时代,沿河军团基地、城寨和要塞以及用于监视的碉堡连绵不断,形成了罗马帝国的北面“防线”。其中,从上游顺流而下,后世称为雷根斯堡、维也纳、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的这四个地方被视为重要基地,得到巩固强化。这四地中间有三处后来成了“中欧”国家的首都。古代罗马人在城市建设中的布局感之灵敏令人惊叹。这四大重要基地与帝国各地之间自然都有大道连通。四地之中位于重要“防线”多瑙河最下游的贝尔格莱德,有通往帝国东部的干道。这条大道一路向东南,经过君士坦丁大帝出生的纳伊苏斯(现在的尼什)、塞尔迪卡(现在的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菲利波波利、哈德良皇帝建设的哈德良堡(现在的土耳其埃迪尔内),到达曾经被称为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斜贯巴尔干地区。阿提拉现在就挺进在这条大道上。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