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玛丽·达里厄塞克
在这部惊世骇俗而又沉郁、充满愤怒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弗朗茨?卡夫卡与乔治?奥威尔的碰撞。本书写的是一个漂亮的妙龄女子,前往一化妆品店求职,老板见她长得性感便录用了她。她深具魅力,吸引了不少顾客,化妆品店生意大增,但她却因为常常受到性骚扰和为了保持性感的身材而胡吃海塞,身体出现了异常:眼睛变小,鼻子变大,身上长毛,头上掉发,胸前出现肿块,并逐渐变成了小小的猪乳。顾客被吓跑了,男友抛弃了她,政客埃德加利用了她之后把她一脚踢开。她走投无路,只好在公园的椅子底下过夜,在地上拱土,吃花吃草、吃栗子、挖蚯蚓。警察发现了这个怪物,对她进行了追捕,她被迫逃入阴沟,后来遇到了变成狼人的一个富翁,两人相依为命,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他们白天闭门不出,晚上叫外卖。母猪吃比萨饼,狼人则吃送比萨的伙计。在一次围捕中,狼人被打死,母猪侥幸逃脱,来到小教堂的藏尸室里,一藏数年。等她从阴沟里爬出地面,人间已经历了战争和瘟疫的劫难,但对她依然充满敌意。她逃回老家,来到母亲的猪圈里,与母亲养的猪混在一起,母亲发现多了一头猪,喜出望外,想把她卖掉。凌晨,就在收购商来拉猪时,母猪展开了反抗,她夺过手枪,第一枪打死了收购商,第二枪瞄准了母亲……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内米洛夫斯基
2004年的法国文学大奖雷诺多奖破例颁给了一个已经去世的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一夜之间这个名字被许多读者所熟悉。其实这位用法语写作的俄裔女作家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大名鼎鼎,只是,她的生命和创作最辉煌的时期,死在了纳粹的枪口之下,遇害时才三十七岁。她的小说大多以她熟悉的银行界和犹太人家庭为背景,故事情强,文笔老练,虽然视野较窄,但善于通过故事和情节引申出人们对道德和社会的思考,这一点,她受屠格涅夫的影响很深。《猎物》出版于1938年,是一部颇具司汤达风格的小说,写的是一个于连式的年轻人,试图通过与银行家女儿结婚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他满腔热情,却被心爱的女人背叛,于是开始疯狂地报复,最终沦为爱情的猎物。小说无情地揭示了人心的险恶、感情的多变和命运的无常,描写了在一个疯狂的年代里滋生的狂热激情和希望的破灭。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中野独人
他,22岁,标准的动漫迷,网迷,不善于人交往,也从来没给女孩子接触过.一天,在电车上,他路见不平,从一个骚扰女性的醉鬼手里救下了美丽的她.他,对她,有一点心动.为表示谢意,她送了一对爱玛仕的水杯给她,这份看似平常的礼物使他下定了求爱的决心,但怎么去做?他毫无头绪中野独人,即网上的单身汉,由于本书为2频道某论坛众网友的帖子所组成,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故出版商新潮社用了这样一个戏谑的署名。李晓光:华东师范大学日本文学硕士,上海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承担本书第一、二、三、四章的翻译及全书的译校。曹建南: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承担本书第五六章及尾声的翻译。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奥尔罕·帕慕克
年轻威尼斯学者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二人竟然外貌神似。时间久了,他们甚至比对方更熟悉对方的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惯。他们联手对付了席卷土耳其本土的一场瘟疫,霍加晋升为皇宫的占星师,威尼斯人则成了苏丹的倾诉对象。他们还为苏丹发明了一件用来对抗波兰与其西方盟军的战争武器。武器在围攻白色城堡时上阵,当然,他们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此时,两在城堡的身底下,浓浓大雾中,霍加选择了逃离,奔向他的想像城市威尼斯,威尼斯人则作为替身留了下来继续霍加的生活……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于2005年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06年并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曾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都柏林奖等等。其中,《白色城堡》是帕慕克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安东尼·伯吉斯
《发条橙》是一部幻想小说,一个生活在英国未来社会的问题少年,酷爱贝多芬的问题少年操着独特的纳查奇语讲述了他从十五岁到十九岁的成长经历。青春期躁动在幻想题材中被夸大到极致,超越人伦之外,小亚力克斯残暴嗜血,吸毒纵欲,无恶不作。政府采用生物技术对他的改造虽制止了其犯罪行为,却剥夺了其意志自由,从一方面削弱了他的人性,仿佛一个技术社会制造的发条橙,在机械规律的支配下身不由已地行动。终于他恢复了意志自由,又渡过了暴风骤雨期,回首往昔:醒悟到自己始终是上帝手中的一枚发条橙。安东尼·伯吉斯(1917-199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出身天主教世家,但他却心安理得地 背叛了天主教,为此,他在小说中频频展现自由意志和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观点之间的对立。他前半生随军队的职务调遣而东西奔波,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199年他被诊断得了不治之症,但他却活了下来,六十年代以后,他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三十多部小说和其他作品。主要作品有《发条橙》、《缺少的种子》、《尘世权力》、《马来亚三部曲》等。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西德尼·谢尔顿
《假如明天来临》(If Tomorrow Comes),又译作:来自地狱的女人、有朝一日、假若明天来临,1985年出版,是西德尼·谢尔顿的代表作,被认为是西德尼·谢尔顿的女性暴露小说的代表作。以后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既有细腻的情感描写又充满了冲突悬念。在尚未完稿的情况下,就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支付100万美元,迫不及待地购买此书的电影版权。当一个天真的少女对未来抱有无限憧憬的时候,命运的陷阱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母亲的自杀,邪恶势力的迫害,使她失去一切,含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在地狱里她变得成熟,变得坚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摆脱自由的枷锁,重新回到自由的空气中。而此时她已不是从前那个单纯的女人。利用自己独有的智慧和魅力,她展开一系列复仇行动,亲眼目睹邪恶的下流骗子遭到应有的报应,为自己,为母亲,报仇雪恨。但接下去的人生又将如何度过呢?在现实的无奈中,她已经回不到过去。在几度犹豫和彷徨中她选择了与人世间所有贪婪丑恶的人进行智慧和勇气的角逐……她就是特蕾西·惠特尼,谢尔顿笔下最激动人心的女主角。可爱而理想化的她即将和名门望族的未婚夫订婚。然后母亲的突然自杀让她从天堂跌倒谷底,为了找到迫害母亲的仇人,她被势力强大的仇人陷害入狱,同时也被未婚夫遗弃。监狱是一所大学,那里处处都是险滩暗礁。在狱中受尽凌辱的特蕾西坚定了越狱复仇的信念……心地善良的特蕾西为了营救一个落水的小女孩而放弃了越狱,真情感动了典狱长为其减刑。出狱后特蕾西迫于生活而为盗,利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特蕾西不但成功复仇,还缔造了一桩桩离奇的诈骗案和盗窃案,故事情节曲折,玄机四伏,其中在邮轮上与两位世界国际象棋大师同时对弈的一场戏最为精彩……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无名氏
《平家物语》是十三世纪日本镰仓时代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记述的是公元1156-1185年日本两大武士集团源氏和平氏争夺权力的角逐。由于它反映的是日本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历史面貌,记述的是重大历史事件,加以文词生动,雅俗共赏,又有弹琵琶的艺人到处演唱,后来出现的能乐、净琉璃、歌舞伎等剧种,又多选取其中故事编为台本,所以这部作品流行非常广泛,其中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乔治·奥威尔
对于这部天才而富于洞见的著作,再说任何话都只能是多余的。每个人都自会在书中找到共鸣,作为译者,我所能做的惟有沉默而已。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 新话等词汇都已收人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 (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此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某种程度上说,奥威尔的出现,开始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这时的奥威尔已经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于无产阶级的命运上,在思想上也开始倾向社会主义。他不能容忍劳苦大众在英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赶巧,在1936年,有一位进步出版商聘请一位属于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见证人的作家,去北部工业区(兰开郡,约克郡)对工人的穷困状况作实地调查。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的奥威尔欣然应聘,历时数月,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并参考了包括恩格斯《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年)--其中记述了大量的事实,深切地反映出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道的黑暗。奥威尔不但据此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摧残,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拯治社会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权威性文献。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创作。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君特·格拉斯
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现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父亲或老师惹了他,他会大声尖叫,震得窗玻璃和老师的镜片稀里哗啦地变成碎片;他还以此来扰乱社会秩序,给纳粹分子集会造成麻烦。尽管他个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面对他的洞察力,母亲羞愧忧郁去世,父亲成了纳粹军官,表舅在战乱中毙命。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人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技团赴前线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尖叫使玻璃破碎的特异功能也随此消失……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了198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1927年出生于但泽市。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1944年,尚未成年的格拉斯被征入伍。1945年负伤住院。战争结束时落入美军战俘营。战后曾从事过各种职业,先当农业工人,学习过石雕和造型艺术,后成为职业作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他是四七社成员,政治上支持社会民主党,主张改良。在1970年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时,曾积极投入支持勃兰特竞选的活动。他的政治态度和作品中过多的色情内容曾在国内外引起过不少批评。 格拉斯的创作活动从诗歌开始,自1956年起发表3部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同时创作了荒诞剧《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恶厨师》(1961)等。其中反响较大的是关于1953年柏林事件的《平民试验起义》(1966)。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小说。1959年问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使他获得世界声誉。此外还有《猫与鼠》(1961)、《非常岁月》(1963,亦译《狗年月》),合称为《但泽三部曲》,成为一幅描绘德国社会生活的画卷。长篇小说《鲽鱼》(1977)和《母鼠》(1986)都继续使用了怪诞讽刺的手法,将现实、幻想、童话、传说融为一体。《蜗牛日记》(1972)则为一部纪实体的文学作品。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语言之新颖,想象之丰富,手法之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99年他成为成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是一个叫做米歇尔·白格的少年。白格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巧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妇女汉娜。汉娜足可以做他的母亲,可他们却成了秘密情人。比超越正常性关第更可怕的是,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女看守。汉娜一直对白格隐瞒着自己的经历并在关键时刻失踪了。当白格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法庭实习的时候,审判的战犯之一就是汉娜。而白格发现自己居然还深深地爱着汉娜。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生死朗读》击中了衣食无忧的现代中产阶级的症结所在。它的多种含义和广泛的共鸣性使小说获得了饱满的阅读魅力。它的结局非常独到:后来白格发现汉娜是一个文盲,发现汉娜只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是文盲才去参军的;可是等到白格终于下定决心,去监狱接出汉娜的时候,汉娜自杀了。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那曾经刻骨铭心的爱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展开,在为无可饶恕的历史罪孽而被深坦在心底里的某一处,永远永远地成为一道伤疤,比忏悔更令人心碎……这本迅速地在二十五个国度畅销的书如此轻薄短小,然而它却给人们带来了震惊!晕眩!窒息!如果阅读也有星级享受的话,它无疑是一本五星级的小说!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西德尼·谢尔顿
《镜子里的陌生人》(A Stranger in the Mirror),又译作:明星的坠落、罪孽的诱惑,1975年出版,曾再版三十一次,译成三十儿种文字流行世界,是西德尼·谢尔顿的成功作之一。书中以跌岩起伏的情节描写喜剧演员托比艰苦奋斗从而登上事业顶峰的故事。喜剧演员托比从小受苦,演过杂耍,当过兵。后来在好莱坞发展,却被逼娶了黑社会老大的情妇米莉。米莉生产时死了,托比才获得自由,并成了超级明星。托比与年轻美貌的吉尔相遇,一见倾心,结为夫妻。吉尔也是从好莱坞最底层的角色干起,还被骗拍过色情片,用肉体换过角色。吉尔成为托比的妻子后,依仗托比的权势一一报复了当初凌辱过她的人。后来,托比患了中风,吉尔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使托比又一次以世界超级明星的姿态重登舞台。但好景不长,托比再度中风,再无康复的可能了。此时吉尔却意外地与她当年初恋的情人大卫相遇,吉尔转而恨托比不死,更将其推入泳池淹死。法院判托比为意外身亡。正当吉尔要和大卫结婚时,曾被吉尔解雇的经纪人克里夫敦报复了她,让大卫看当年吉尔演过的色情片,大卫痛苦离去,吉尔投海自尽。全书悬念迭起,笔触犀利,褐示了金元帝国触目惊心的种种黑暗与腐败,也道出了女主人缱绻的爱与变异的恨。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保罗·科埃略
本书是巴西当代著名作家保罗·科埃略发表于1988年的一部畅销书,至2000年仅在国内就印了158 个版次之多。作品描写了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财宝。为了追求梦想,他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撒哈拉大沙漠,一路奇遇迭起,历经艰险,最终见到了金字塔,虽然没有找到财宝,但却悟出了藏宝的真正地方。作品富有浓厚的像征色彩,启示人们实现梦想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并经受考验。西方评论家把本书誉为影响作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保罗·科埃略,1947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他是1996年世界十大畅销书作家之一,作品已被译成36捉语言,在五大洲出版,共售出1600百余万册,其文学作品已为国家批评价所公认,获得过如下奖项:年度作乾奖(澳大利,1993)、国家图书馆协会提名奖(美国,1994)、《》女性杂志读者关(法国,1995)、金书奖(南斯拉夫,1995和1996)、克林扎内·卡沃尔奖(意大利,1996)、弗拉亚诺奖(意大利,1996)、者柏林文学奖(爱尔兰,1997)。曾被法国政府授予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1996。孙成敖,1943年生于北京,1966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赴巴西坎皮纳斯大学进修葡萄牙语及巴西文学,1987年至1992年在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文化处任二等,二等秘书,1993年至1995年应聘在澳门在学教授葡——中翻译课程,现为北京外国玉器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西美洲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巴西文学》一书,主要译著有《加布里埃拉》、《葡萄牙当代短篇小说选》、《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金卡斯·博尔巴》、《韦罗妮卡决定去死》等。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欧文·华莱士
在意大利的一个考古现场,圣经专家蒙蒂教授找到了基督的弟弟詹姆斯于一世纪初所写的第一个真本福音——《国际新约》。愤世嫉俗的出版界公关大员兰德尔应邀参加宣传工作。然而,就在其为宣传《国际新约》搜集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他越来越觉察到这项不可思议的发现的可疑性和诸多破绽,并发觉自己越来越深地陷入了爱情、复仇和谋杀的极其危险的境地之中……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帕乌斯夫斯基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高尔斯文学院文学教师。《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文学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读了《金蔷薇》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得到极大的启发。本书以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们博爱的美好感情。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凡读过《金蔷薇》者,无不称赞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并且肯定该书在自己文学创作的道上起过重要作用。相信这本书今天依然会给读者以诸多教益。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俄罗斯作家。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191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参加过红军,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使他一举成名的是中篇小说《卡拉-布加兹海湾》(1932)。后来他还写了一系列画家、作家的传记小说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伊萨克·列维坦》(1937)、《塔拉斯·谢甫琴柯》(1939)、《北方故事》(1938)等。卫国战争时期他当过战地记者。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玫瑰》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后期他致力于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1945~1963),反映了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者的经历,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精神内容的思考、探索的总结。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他的短篇小说写得优美如诗,艺术水平很高,如《雪》、《雨濛濛的黎明》、《一篮云杉果》等。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