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玛格丽特·杜拉斯
《阿巴恩,萨巴娜,大卫》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故事发生在施塔特的“犹太人的房子”里,附近有一个黑黝黝的大公园,远处是一片森林。房子里,萨巴娜和大卫奉命看守着一个将要被处决的犹太人。事实上,犹太人是两个具有同样名字的人:阿巴恩。他们俩之间,其中一人是哑的,由另一人说话。他们在等待黎明的到来,等待格林戈党的领袖的到来……这是一部意象丰富、寓意深刻的小说,延续了杜拉斯梦呓般的写作风格,又在这梦境的迷思中反观真实的历史、政治,运用大量具有隐喻性的表现手法,将绝望的、荒凉的世界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犹太人长期流亡的状态、危险的乌托邦主义等,这些都是本书所关注的重要主题,贯穿始终。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埃里克·爱克斯尔·桑恩德
瑞典犯罪作家学院2012年特别奖!继《龙文身的女孩》之后北欧犯罪小说力作!承袭北欧犯罪小说传统的独特气质深入挖掘人类的邪恶、受压抑的潜意识以及想象不到的罪行将瑞典的安全、福利体制划得支离破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现了几个男童受害者,凶手作案手法十分残酷,受害 者身份还涉及非法移民问题。女警探珍妮特负责调查,她首要的怀疑对象是恋童癖卡尔。在调查过程中,她结识了心理治疗师索菲亚。珍妮特和警局同事发现某位掌权人士在极力阻止调查,但得力于索菲亚私底下的协助,一个涉及瑞典政商界人员的恋童组织浮出水面,使得调查工作取得进展。在查案的过程中,索菲亚挖掘出许多关于自己的秘密和记忆,她的身份越来越复杂,甚至与案件的关键人物有密切的关系。珍妮特在面对越来越难以掌控的案情时,自己的家庭同时遭遇着巨大的变故,她依然无条件地信任着索菲亚。最终浮现的真相竟是如此残忍和邪恶。《乌鸦女孩》是典型的北欧犯罪小说,故事通常从警察的角度叙述,以女性为主角,充满黑暗的情绪和复杂的道德讨论。这些犯罪故事有意识地将社会批评纳入情节之中,描绘了北欧国家平和的社会表象之下各类紧张关系的角力。后《龙文身女孩》时代的瑞典犯罪小说中,不论疯狂的张力,或是雄心抱负,《乌鸦女孩》无人 能出其右。——《芝加哥论坛报》《乌鸦女孩》可能是你读过的最令人不安的书……故事有惊人的转折,情节巧妙,两位作者对小说编织的复杂之网收尾很成功……绝佳之作。——英国 《卫报》瑞典怎么能创造出这么了不起、这么黑暗古怪不落俗套的惊悚小说,刻画出气质独特的复杂角色,如《龙文身的女孩》里的莎兰德,以及《乌鸦女孩》里的女警探珍妮特·科尔伯格?珍妮特调查专找移民儿童下手的凶手,她还必须处理仇外、极右派政治和其他敏感问题,这些都让小说对读者更有吸引力。——美国 《奥普拉杂志》一部让你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心理惊悚小说,把脆弱的日常放在显微镜下检视。——丹麦版《ELLE杂志》复杂且相当阴郁的叙事……毫无偏差地累积张力。而且,承袭北欧犯罪小说的最佳特质,小说中总留有空间对社会做尖锐批判。——美国 《金融时报》让人猛打寒战……值得一读的心理惊悚小说,着重心理也着重惊悚,毫不偏废。——美国《科克斯书评》
最近更新 2021-09-15
作者 : 约翰·厄普代克
兔子四部曲”之二,故事发生在1969年7月16日至10月31日。讲述主人公哈利返回家后,妻子反离家跟情人同居;以及哈利收留嬉皮士女孩吉尔和黑人逃犯斯基特后发生的事变。
最近更新 2021-04-24
作者 : 简·奥斯汀
《爱玛》是奥斯丁作品中艺术上、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也是一部匠心独具的天才喜剧之作。该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爱玛是个既漂亮,聪明又有钱的年轻姑娘,由于具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禁有点随心所欲,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却热衷于给别人做媒,每每不是按照情理而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不过,爱玛虽然没给人撮合成一门亲事,但她最后却坠入了情网,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跟另外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构成了爱玛的喜剧结局。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阿兰·罗伯·格里耶
新小说的经典代表作,获法国评论家奖;其书名已昭示先锋派的创作理念:只听命于视觉和直觉,利用同时性技巧,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实、梦境、回忆、幻觉和潜意识交杂在一起,任意跳跃。所幸的是,该作品不仅具有标志性的文学意义,背后更是一个悬念故事:关于一场少女奸杀案。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肯·福莱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渡边淳一
渡边淳一最“大彻大悟”的婚爱小说夫妻之间的怨念,为何这么深?来自亲密爱人的凶狠报复,对于可悲婚姻的彻底悔悟七年之痒之后,一次偶然的外遇,让她焕发出第二春,同时经历了炼狱般的痛苦……外科医生敬之为了得到更好的前途,与知名医学教授之女有己子结婚,但两人并不真心相爱。结婚七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己子再次与旧情人久坂幽会,生命仿佛焕发了第二春。敬之冷眼旁观,并未揭穿妻子的出轨真相,而是暗中展开令人发指的报复。有己子经历了炼狱般的痛苦,大悔大悟后,她何去何从……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卡森·麦卡勒斯
首先,爱情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共同的经验——不过,说它是共同的经验并不意味着它在有关的两个人身上所引起的反响是同等的。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往往,被爱者仅仅是爱者心底平静地蕴积了好久的那种爱情的触发剂。每一个恋爱的人都多少知道这一点。他在灵魂深处感到他的爱恋是一种很孤独的感情。他逐渐体会到一种新的、陌生的孤寂,正是这种发现使他痛苦。因此,对于恋爱者来说只有一件事可做。他必须尽可能深地把他的爱情禁铜在心中;他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全然是新的内心世界——个认真的、奇异的、完全为他单独拥有的世界。我还得添上一句,我们所说的这样的恋爱者倒不一定得是一个正在攒钱准备买结婚戒指的年轻人——这个恋爱者可以是男人、女人、儿童,总之,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至于被爱者.也可以是任何一种类型的人。最最粗野的人也可以成为爱情的触发剂。一个颤巍巍的老爷子可能仍然钟情于2o年前某日下午他在奇霍街头所见到的陌生姑娘。牧师也许会爱上一个堕落的女人。被爱的人可能人品很坏,油头滑脑,染有不良恶习。是的,恋爱者也能像别人一样对一切认识得清清楚楚——可是这丝毫也不影响他的感情的发展。一个顶顶平庸的人可以成为一次沼泽毒罂粟般热烈、狂放、美丽的恋爱的对象。一个好人也能成为—次放荡、堕落的恋爱的触发剂,一个絮絮叨叨的疯子没准能使某人头脑里出现一曲温柔、淳美的牧歌。因此. 任何一次恋爱的价值与质量纯粹取决于恋爱者本身。 正因如此,我们大多数人都宁愿爱而不愿被爱。几乎每一个都愿意充当恋爱者。道理非常简单,人们朦朦胧胧地感到,被人爱的这种处境,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被爱者惧怕而且憎恨爱者,这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爱者总是想把他的所爱者剥得连灵魂都裸露出来。爱者疯狂地渴求与被爱者发生任何一种可能的关系,纵使这种经验只能给他自身带来痛苦。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奥斯汀
本书作者奥斯汀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她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却在父亲主持的家学中大量涉猎各种书籍,获益匪浅。 15岁时,她便开始写短剧、小品试笔,娱乐家人,21岁完成的小说已济身英国文坛最佳作品行列。 奥斯汀的小说均为爱情故事,但她本人却终身未婚。她于1817年辞世,时年不足42岁。 爱玛是个既漂亮,聪明又有钱的年轻姑娘,由于具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禁有点随心所欲,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却热衷于给别人做媒,每每不是按照情理而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爱玛虽然没给人撮合成一门亲事,但她最后却坠入了情网,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跟另外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构成了爱玛的喜剧结局。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森村诚一
因职员盗卖公司关键技术,家木的父亲遭遇破产,被逼自杀。矢泽的未婚妻被绑架、强奸,最后被汽车轧死。心中充满仇恨的家木和矢泽在咖啡馆相遇后,复仇的火焰被点燃。两人找来同是亲人被害无法伸冤的末次和星野,四人的讨论才刚刚开始,他们的仇人则一个接一个被杀!是谁在帮他们复仇?难道真的是天罚?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卡洛斯·鲁依兹·萨丰
本书为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鲁依兹·萨丰所著小说《风之影四部曲》第二部《天使游戏》。整个世间都背弃你、蔑视你,唯有魔鬼对你展露笑颜,你选择言听计从,还是誓死与之周旋到底?古老阴暗的巴塞罗那,雨无休无止。穷困潦倒的落魄作家马丁,在廉价的冒险小说中无谓地燃烧生命。一日,他应神秘出版商柯莱利之邀造访“梦幻城”,竟见到了自己笔下的主角!为了钟情的女子,马丁矢志创作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小说,同时也为恩人维达尔代写书稿,但苦心写出的作品恶评如潮,恩人“新作”却大红大紫。不久,他钟情之人竟嫁予维达尔,他也疾病缠身时日无多……此时,柯莱利再度现身承诺:若能创作一个令人心醉神移的伟大故事,便可助他完成所有梦想。一封封有天使印记的信笺,一次次与神秘访客的会晤,马丁身不由己地陷入一场难以自拔的谜局,在迷离恍惚之中越陷越深……当你惊觉灵魂已被捕猎,可还有勇气继续未完的章节?— “风之影四部曲”第二部,故事真正的起源。— “风之影四部曲”简体中文完整版首次登陆中国。—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之影》事件的30年前。— 首印100万册,创下西班牙出版史首印量最高纪录。— 读过那么多小说,看过那么多电影,但这个故事,还是会让你铭记一生。“风之影四部曲”是西班牙鬼才作家卡洛斯·鲁依兹·萨丰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包含《风之影》《天使游戏》《天堂囚徒》和《灵魂迷宫》。
最近更新 2020-03-05
作者 : 托马斯·哈代
苔丝的悲剧,还有其社会道德根源,主要就是男性中心社会中那种强固的妇女贞操观念。哈代在规定苔丝的思想行为时,始终与这一观念针锋相对,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维护这一观念的社会和基督教教会。按照世俗的成见陋习,苔丝失身后,或顺水推舟甘当亚雷·德伯的姘妇,或想方设法进而使他们的关系合法化,方为良策,而苔丝却坚持宁可作令人侧目的不正派女人而不作无爱情的结合。她第一次逃离亚雷·德伯,从纯瑞脊回到家乡的路上,看到路边用血红色书写的宗教诫律不要犯(奸淫),就脱口而出:呸,我不信上帝说过这种话。由此刻到她私自给非婚生婴儿洗礼,苔丝在思想上对世俗成见陋习和教会已经开始怀疑,尽管此时她还相信有上帝和地狱存在,并未彻底摆脱宗教迷信观念。随后,陷淖沾泥的苔丝离群索居,在默默承受身心的创痛之中,思想上那种离经叛道的变化也日益深刻。这正是她与这种成见陋习及其对自己的影响长期较量的战果。到苔丝第二次离家,与安玑·克莱相爱并决心与之结合,直至她历尽波折,最后亲手杀死亚雷·德伯,与安玑·克莱潜逃,这全部过程清楚地说明,苔丝对世俗成见陋习的态度是从怀疑到否定,直到反抗,最后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哈代不仅以苔丝的思想言行与世俗成见陋习进行抗争,而且有时亲自出马,径直掷出投枪。失身后的苔丝,在世俗眼中,简直已经失去了为人处世的资格,而在哈代笔下,她的外表,漂亮标致,惹人注目;她的灵魂,是一个有了近一两年来那样纷乱的经验而完全没有腐化堕落的妇人那样的。如果不是由于世俗的成见,那番教育还得算是一种高等教育呢。如果把书中诸如此类的议论放回到一百年前维多利亚王朝时代去体味,我们更不能不叹服哈代思想的前卫。正因他在塑造苦丝形象过程中,时时融进了这类思想见解,才赋予这一形象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哈代在他随后所写的《无名的裘德》里,此类思想见解则更有进一步发挥。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小顽童哈克遇到逃离主人的小黑奴吉姆,两人为了躲避一场杀人误会,乘坐一条小木筏沿著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碰到了各种有趣的遭遇。其中最紧张刺激的一段 ,是哈克拆穿骗子「国王」欺骗三姐妹家产的骗局,结果被坏蛋穷追不舍。而哈克为了应否协助黑奴逃亡也时常内心交战,终於在辗转发展下有了一个完满的收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可以说是一幅杰出的美国社会生活风物图。马克·吐温以幽默的文笔,再现出自己早年在南方的所见所闻,把自己生活经历的浑金璞玉雕琢成精美的文学珍品。马克·吐温卓尔不群之处在于他通过描写具体的、局部的人与事,反映出人类普遍的思想状况。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斯蒂芬·茨威格
本书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在这部茨威格烩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说集中,一段段哀婉动人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一个个人物的喜乐、苦痛、迷惘和绝望都能悄悄渗入你的心灵,触动那最深处的一隅,而人类细腻的千百种情感,都带着独有的美丽,化成了似幻似似真的现实。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相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森村诚一
本书1987年《啄木鸟》连载时又译《幻的墓》并有删节。这是日本推理小说之王森村诚一自他蜚声文坛的三部《证明》(即《人性的证明》、《野性的证明》和《青春的证明》)之后,又一部动人心魄的犯罪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奇特而又耸人听闻的复仇故事。两个青年和一位美丽的姑娘,为了追寻他们每人父亲的死亡之谜,不惜以青春的肉体、纯真的爱情和不断沉沦的人性为代价,不择手段地向庞大的敌群展开隐秘的攻击,或“交换复仇”、接近美女蛇——引诱仇敌的情妇,或使用美人计引蛇出洞;甚至姑娘将可怕的梅毒接受于奸污而植于自身,先献给情人然后又移毒于仇人的新娘……他们先后用仇敌使用过的相同手段,一个一个地干掉和摧垮了八个似嫌疑凶手,然而,最后隐秘的黑幕人物告之全部真象,他们的父亲原来也是“真正的坏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的精神崩溃了,青春的代价换来的却是空虚的仇恨。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在复杂的故事中剖析人生的哲理,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