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伊恩·麦克尤恩
麦克尤恩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描绘了一种凶狠而神秘的“动物”,它比黑夜还要黑,目露红光,像正在燃烧的煤块,觊觎着奄奄一息的欧洲文明的残骸,吞噬着改革与信仰的道德底限,叼住了文明的死穴,企图颠倒善与恶的本质——典型的麦氏黑色,在幽灵黑犬作祟的舞台,暴力,真爱,邪恶,救赎,演绎了一则有关我们时代的惊悚寓言。
最近更新 2022-03-10
作者 : 伊恩·麦克尤恩
这是麦克尤恩写给孩子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彼得所做的白日梦。在英美两国,《梦想家彼得》都是以带插图的童书形式出版,而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以较为严肃的供成年人阅读的形式出版。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所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儿童书,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读这些书时的快乐,这跟文学关系少一点,而跟爱关系多一点。麦克尤恩在写作和为他的孩子大声朗读《梦想家彼得》时,他开始觉得忘了伟大的儿童文学传统,为成年人写本关于儿童的书,用的是儿童也能理解的语言,这样也许更好。他希望它的主题——想象力本身——对那些拿起一本书的人来说,都有所参与。
最近更新 2022-03-11
作者 : 伊恩·麦克尤恩
《星期六》的故事发生于2003年2月15日,星期六。故事的主人公亨利·贝罗安是位成功人士——知名神经外科医生,与某报纸律师的婚姻很愉快,与正长大成人的子女关系融洽。不过,他所处世界的态势却令其忧心不已——伊拉克战争在迫近,普遍的灰暗和悲观情愫正从纽约、华盛顿弥漫开来……星期六的早晨,贝罗安穿过塞满伦敦街道的成千上万正在举行反战游行的队伍,赶去和麻醉师打壁球。在一场小事故中,他与一个叫巴克斯特的暴徒发生了小摩擦。贝罗安凭借职业敏感,看出来这个家伙脑子有故障——自己遇到了精神病人。他想尽快摆脱巴克斯特,却不知星期六的麻烦由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最近更新 2022-03-14
作者 : 伊恩·麦克尤恩
《在切瑟尔海滩上》的故事设置在微妙的六十年代初,嬉皮士刚开始学习放荡,传统派依然坚挺,“根本不可能对性事困扰说长道短的年代”尚未落幕。爱德华和弗洛伦斯的蜜月晚餐忐忑、紧张、充满误解。初夜的那场爱,终是没有做成。一整本细腻如丝的词句囊括了性和爱,却分裂在各自的肉体和内心,在这本书的世界里,他和她永远无法合二为一。麦克尤恩通过性爱观念这个独特视角回顾青葱岁月的温情小品,细腻温婉却劲道十足,牵惹情思又回味悠长。
最近更新 2022-03-15
作者 : 伊恩·麦克尤恩
《追日》是麦克尤恩近年来野心最大也最受争议的小说。年轻时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却渐渐沦为学术花瓶的理论物理学家迈克尔•别尔德在步入暮年时遭遇家变:第五任太太红杏出墙,与家里的装修工公然偷情。别尔德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在一个典型的“麦克尤恩式瞬间”,桃色转成血色,偷人变成杀人,故事进而急转直下,既惊悚又合理地盘活了别尔德本来大势已去的人生棋局。那久违的“拯救地球”的理想之光,居然通过一场既偶然又卑劣的阴谋,再度照进了他心灵的暗室——于是,好的,坏的,阴差阳错的,啼笑皆非的,都被迫在读者眼前曝光……
最近更新 2022-03-17
作者 : V·S·奈保尔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水葫芦开着紫色的花,默默无语。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最近更新 2022-06-15
作者 : 安·比蒂
安·比蒂,二十世纪主流文学大师 ,描摹城市年轻人的孤独,挫败,爱与无望,与卡佛共同引领文学的极简时代《纽约客》短篇圣手安·比蒂短篇创作的精华结集,收录三十二年来在《纽约客》上发表的全部四十八个短篇作品。《一辆老式雷鸟》 是安·比蒂《<纽约客>故事集》的第一部,也是她创作巅峰期的短篇精华结集。害了相思病的艺术家跟随一个女人无谓地奔走全国,最终想不起来自己身处何处;冷感的煮妇为了房子而假装无视精神出轨的装逼丈夫;郁闷的职员承受着周围各种人的粗鲁和无理,却总是在爆发的那一刻泄了气。比蒂的作品与美国中产阶级的精神需求保持着高度一致,慰藉着倦怠、困惑的一代城市人。她对人性的多重探索中,有一种最终给予我们信心的智慧和同情,不是因为一定有希望好转,而是因为这种探求意欲发现什么让我们疼痛,什么又让我们去关怀身边的人们。——2005 年美国“雷”短篇小说奖授奖词比蒂的人物从郁郁寡欢的二三十岁卧城年轻人开始,在中年的危机事件中幸存,然后以上流中产阶级的身份重回城郊,与新时代对话。——纳森·海勒(评论家)她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安慰人。——刘天昭(作家)我的小说并非是对我个人烦扰的唠叨;而是关于更沉默的人群,更为深沉的领悟的更平静的叙述——这些人不必如我一样乐于表达,愤愤不平,也不必如我一样满怀希望或是怅然若失。我只是观察。并不聆听。——安·比蒂
最近更新 2022-06-15
作者 : 安·比蒂
《纽约客故事集》是安·比蒂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三十年间在《纽约客》上发表的短篇合集,本书为其中的第二册,收录了八十年代刊登的短篇。比蒂善于描画美国一代都市人的情绪状态与生活方式,拥有足够的文学敏感来捕捉情感关系中那些微妙进退、力量消长。她被视为中产阶级的精神路标,因为她在中产阶级涣散混沌的时期中充当了一面镜子,帮助一代人认识了自我。这对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最近更新 2022-06-15
作者 : 安·比蒂
最圆熟细腻的文笔描摹婚姻、男女的苦痛与进退维谷《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是安·比蒂《纽约客故事集》的第三部,是她跨越新世纪,把中产阶级推入全新领域的短篇作品集。她的年轻人步入了中年,她的人生体验愈加深沉,无论是饱受创伤,对生活无计可施的单身母亲,还是受男人掌控,精神肉体伤痕累累的女人,抑或是无爱婚姻中木讷前行,心灵无所依托的男人,再也没有无需知道去向的旅行,再也没有不由分说的任性,再也没有随时重来的爱情。当迷惘的一代人最终确定了站姿,全意接受婚姻、事业与家庭的规约,比蒂仍然站在他们身旁,讲述他们的困境,言说他们的苦痛。比蒂是善用沉默的艺术家,是善于表达我们不言说,或者无法言说的东西的艺术家,无论如何,这些东西最终都得到了表达。——威廉·德雷谢维奇安·比蒂找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写故事的方法。——约翰·厄普代克(1982、1991两届普利策小说奖得主)没人比她更精于哀婉的细节,更善于营造飘忽虚幻的悲伤气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0年布克奖得主)语调平缓,情感表达有障碍的人物和细微的互动关系是比蒂作品的特征——这样的特征同样存在于雷蒙德·卡佛、鲍比·安·梅森等作家的作品里——而这也构成了《纽约客》的独特风格。——萨姆·萨克斯(评论家)她是真的伤心,也是真的安慰人。——刘天昭(作家)既不相信男女相处的传统模式,也不相信姿态极端的缥缈梦想,安·比蒂小说中的人物,只是对爱冷感而已。不过,我们当然有理由问,是那个时代的男女真的那么心不在焉,还是安·比蒂有意无意地放大了人们在爱情中被动无为的一面。——乔纳森 (权威书评人)她对人性的多重探索中,有一种最终给予我们信心的智慧和同情,不是因为一定有希望好转,而是因为这种探求意欲发现什么让我们疼痛,什么又让我们去关怀身边的人们。——2005 年美国“雷”短篇小说奖授奖词
最近更新 2022-06-15
作者 : 芭芭拉·金索沃
★《百年孤独》之后,你为这样一部小说等了多久?★既是饱满细腻的家庭史诗,又是磅礴锐利的历史寓言。发生在某时某地,却包罗万象。★我们都很无知,但并非真正无辜,人人都是共犯。★希拉里、奥普拉力荐,一部陪你一起呼吸、共同成长的“人生之书”:无论生活给予我什么,我必按我的 心意去生活。★全球销量超过400万册;盘踞《今日美国》畅销榜137周,创下惊人纪录!★美国高中生“必读的26部经典”;美国公共图书馆“25部最有价值图书”;美国亚马逊“一生中必看的10 0部图书”;《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普莱斯牧师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从美国来到比属刚果,把种子、蛋糕粉和圣经带进了遍布毒木的丛林。牧师眼里,这里是一片蛮荒之地,满是需要救赎的灵魂。然而,他不但没能拯救那些“无知”的土著,反而将一家人拖入了危机四伏的动荡人生。一场惨剧悄然而至。他们要在生命的丛林里兜转挣扎多久,才能继续向前,步入光亮之中?《毒木圣经》以五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作为叙述者,将历史的洪流与人性的幽微交织,犹如一片绚烂神秘的森林,美丽凄切,令人震撼。
最近更新 2022-06-17
作者 :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治下的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数万亩土地被污染,切尔诺贝利一夜之间化为废城。事故后十年,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事故发生现场,历时数年,访问了超过500位幸存者,用普通个体的声音平贴出时代的全景,书写了一部人类的启示录。在这里,平凡人物的真实经历比小说更惊人。每个人的声音都透视着历史的崩塌、国家机器的隐瞒、俄罗斯人的价值观,以及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切尔诺贝利核爆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灾害事件,时至今日我还是不解,我所见证的究竟是过去还是未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恐惧的窠臼。」——阿列克谢耶维奇
最近更新 2022-06-19
作者 :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最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用细节记录战争的残酷本质★“只有完全绝望的人才能对您讲出一切。除了我们以外,很多事都没人知道。 真实太可怕了……”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最近更新 2022-06-20
作者 :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也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最近更新 2022-06-21
作者 :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在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有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活下来的幸存者,则失去了亲人,过早地结束了他们的童年。在本该享受童年快乐的阶段,“我们已经是男人和女人了”。本书是卫国战争幸存儿童的口述史,他们在经历这场战争时都是2-12岁的孩子。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最近更新 2022-06-22
作者 : 弗兰克·迈考特
《安琪拉的灰烬》:荣获美国文学最高荣誉普利策奖被《纽约时报》誉为“影响全球的成长小说杰作”荣获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年度好书奖著名作家曹文轩倾情推荐!“巴学园”丛书里至今最好的两《安琪拉的灰烬》:一是《窗边的小豆豆》,一是《安琪拉的灰烬》。《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家庭贫困潦倒;父亲一无所长、醉话连篇;母亲虔诚而沮丧,坐在火炉旁哀叹个不停;神父自以为是;教师恃强凌弱我们在物质上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最近更新 2022-06-23
作者 : 弗兰克·迈考特
十月的第一个清晨,阳光明媚,“橡树号”驶进纽约港。梦想已久的城市映入弗兰克的眼帘,摩天大楼却让十九岁的他望而生畏。脸上长满丘疹,说话带有口音,不知道什么是汉堡包,分不清浴室地垫和毛巾……在纽约度过的第一晚,真是尴尬百般。在同船来的神甫帮助下,弗兰克成为打扫垃圾和清理马桶的酒店勤杂工,然而热爱读书的他,异常羡慕进出地铁的大学生。后来,他过当兵,做过码头工人、打字员,终于有~天,纽约大学的校门向他敞开……
最近更新 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