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海顿、莫扎特已经时不时地让复调在他们的经典作品里重生,然而,在贝多芬的作品里,同样的重生在我看来却是更执拗,也更深思熟虑。我想到他最后的几首钢琴奏鸣曲,作品一〇六号《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乐章是一段赋格,极其丰富的古老复调,却充满新的时代精神——更长、更繁复、更响亮、更有戏剧性、更生动。
作品一一〇号奏鸣曲更令我赞叹,赋格是第三(最后)乐章的一部分,第三乐章是由短短的一个乐节(标示着朗诵调〔recitativo〕的几个小节)所引入的,旋律在这里失去歌的特质,变成话语;不规则的节奏让旋律变得激烈,再加上同一个音以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坚定地重复;接下来是一段分为四部分的曲子:第一部分:一个小抒情调(arioso)(完全是主调音乐:一段踏着弱音踏板〔una corda〕的旋律,伴着左手的和弦;古典的宁静安详);第二部分:赋格;第三部分:同一个小抒情调的变奏(同样的旋律变得生动、哀怨;浪漫的心碎);第四部分:同样的赋格的延续,相反的主题(由弱到强,在最后四个小节里转化为主调音乐,剥除了一切复调音乐的痕迹)。
所以,在十分钟的狭小空间里,这个第三乐章(包括它短短的序曲)以情感及形式上奇特的混杂而独树一格,然而听众却浑然不觉,因为这般的繁复听来竟是如此简单而自然。(希望这是个好例子:伟大的大师所做的形式创新总是有某些低调之处,这才是真正最了不起的,只有那些渺小的大师所做的创新才会刻意提醒人去注意。)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