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关系是一个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总的来说,板子打在洋务派屁股上的相当多,说他们投机者有之,说他们耍阴谋者有之,说他们两面三刀者亦有之。变法失败的罪责,至少有三分之一要算在他们身上。当然,洋务派挨板子也有其罪有应得的一面,但是,在我看来,洋务派从维新派的同路人变成敌对者,在维新派方面也是有过失的。
在维新期间,维新派,确切地说就是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能够联络的力量有谁呢?除了那些先进的但手中无权士人之外,恐怕只有洋务派了。
甲午之后,洋务派状况有很大变化。老牌洋务派李鸿章尚在,虽然经过甲午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而实力与名声大损,但潜力犹在,淮系的将领以及与淮系有关系的地方督抚还唯李的马首是瞻。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刘坤一和张之洞,风头正健,是后期洋务派的领军人物,实力雄厚,但张之洞与李鸿章积久不相能,矛盾颇大。吴大激等后湘系,实力虽微,但也不可小视,通过甲午战争,力量有一定的增长。
但是,不管洋务派各派之间态度如何,他们对变法的态度在开初都是相当积极的。诚然,我们可以说他们志在唱推行洋务运动的老调,并不是真心变法维新。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洋务运动也是一种变法,而且洋务运动事实上并没有在全国认真地全局性地铺开过,况且维新运动相当多的内容与洋务运动是一致的。于变法变政之前,先将洋务运动推一推显然是有好处的,也是有必要的。
下面我们先来具体谈谈洋务派对维新变法的态度。首先看看李鸿章。
李鸿章在晚清几十年中,一直是最有权势的洋务派重臣和最大的地方实力派。李鸿章和他的淮系,即使他的老师曾国藩尚在时,已经隐隐然驾乎湘系之上,待老湘系逐渐式微之后,淮系更是不可一世,李鸿章也成为身居地方而左右朝廷政局的人物。所谓同光中兴时期的重大政治,外交决策,几乎都摆不脱他的影响。清末有三大总督位置最为重要,湖广、两江和直隶,尤其是后两个,一个居清朝财赋之地,一个扼京畿咽喉,且兼着北洋与南洋大臣,位尊权重,非寻常可比,而李鸿章总是非此即彼,他把持要害几十年,位极人臣,门生故吏遍天下。在甲午之前,后起之秀张之洞挟清流之助与之斗法,却总是处于下风。这不仅因为他是所谓平发捻的大功臣,而且由于他的政治经验和手段与见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