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一再强调,竞争的环境是最重要的。对于年轻的创业者,郭台铭的建议是,家长不能在事业上帮孩子,不见得是坏事。正是因为有不给自己留后路的态度,才使得郭台铭的富士康一路快速发展永不止步。
也因为没有后路,让郭台铭必须更早地比别人开始思考,更早地对富士康的未来布局,更早带领干部展开行动,将速度看做企业的生命。
所有的策略一定要有完整的配套。对富士康来说,要建立最强的制造基地,打造长久生存能力,这个最重要的配套,就是进军大陆。在大陆建厂的时候,郭台铭更是将他的速度奇迹发挥得淋漓尽致。
只要是制造业,就无法不思考人力及土地的成本问题。郭台铭很早就想到了制造业的本质、企业的发展,其实是对土地、人才、信息和资金的利用。1988年,富士康成立14年后,已是略有基础、营业额突破10亿台币的企业,这一年鸿海的深圳厂开幕,正式进军大陆,为“第二个十五年”开始打下基础。
大陆在1979年进入改革开放的阶段,但是1980年代只有少数台商前往大陆探路。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整个经济开放才日趋积极,真正开始吸引外来投资。也是在1990年代初期,台湾才真正开始加快投资大陆的步伐。最有名的公司包括宝成集团、台达电集团及富士康等代工大厂。
在1990年代初期,台湾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台币一万元,而大陆的普通工人则是每月五百元人民币,约合二千二百元台币,两者相差约五倍。更重要的是,在台湾有钱也请不到人。反观大陆工厂的门外,随时可见外乡人排队等待工作空缺,而且这些人年轻、手巧、目明。替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代工的宝成集团,就因为考虑到人力成本,所以比高科技公司早一步到大陆、越南等地设厂。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