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魏时期,出现了一部宏大的地理著作,它的出现给我国后来的地学和史学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被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誉为“宇宙未有之奇书”。它就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公元446?—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他少年时就喜欢读书和外出游览,对地理书籍和山川名胜极有兴趣。成年后,他曾做过多年地方官,足迹几乎遍及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他到过平城(今山西大同);观看过白道城(今呼和浩特市北)附近的阴山脚下的流泉;在比阳(今河南泌阳)考察过水系;在鲁阳(今河南鲁山)考察过汝水上源;安徽寿县八公山、山东半岛都留下他的足迹。他每到一地除注意地理考察外,还特别重视向当地居民询问了解各地的历史地理情况。《水经注》就是他在大量史料和实际考察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巨著。北魏延兴二年(公元527年),他被任命为关右大使,在赴任的路上,被叛将雍州刺史萧宝寅派兵围困在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县东)而遭杀害。
(1)《水经注》的内容
据传三国时代有一部简略的水道著作《水经》,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河流,其记述内容也比较简单。因此,郦道元就决定注解、扩大它的内容。遂征引400多种文献资料,加上自己的考察而撰写成《水经注》一书,计40卷,30多万字(其中五卷在宋代已佚失,现在所见40卷本为后人分析其他各卷而成)。这样,《水经注》一书在名义上就是为《水经》作注,在形式上采取了以《水经》内容为纲,分列单句注释的方式。即《水经》之语成为书中的“经文”,每句“经文”下的注释考证等内容便是“注文”。同时在叙述上也略微区别:凡水道流经之地,“经文”用“过”,只举大都会之名;而“注文”则用“迳”,且采录大小城乡郡邑繁多之名;“经文”的郡县之名只为当时(三国时代)地名,而“注文”则兼及沿革变迁。不过,尽管书中“经”、“注”有如此形式上的差别,但从整个体系上看,“经”、“注”却是浑然一体:“经文”犹如大纲提携,“注文”正如众目附系,成为一部独立完整的地理著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