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与一般动物没有明显区别,他们获取食物后,一般都是生吞活剥,就如《礼记·礼运》所说:“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即不经火烧,便生吃草木的果实、鸟兽的肉,喝它们的血,吃它们带毛的肉。华夏先民“茹毛饮血”的历史非常长久,生食的传统甚至局部地保留到了现代。
人类在学会使用火之后,饮食种类和方法日益丰富。有些饮食文化现象封存在汉字形体中,成为我们今天探讨饮食文化的重要依据和载体。
1.古代的各种饮料
“饮”的甲骨文字形为“”,像一个人弯腰对着酒坛张口伸舌之形。《说文解字》古文字形“”从水今声,“”从食今声。小篆字形“”从欠(像人张大口之形)从酉(像酒坛之形)今声。楷书字形从食从欠。简化为“饮”。可见,“饮”的造字取象为饮酒,后引申泛指饮各种液体,即喝。《仪礼·公食大夫礼》:“饮酒浆饮,俟于东房。”
现代人一提到汤,恐怕首先想到的是“汁多菜少的菜肴”,如“绿豆汤”“鸡汤”。在古代,“汤”中可没有菜,就是热水、沸水。《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其中汤和水分别指热水和冷水。“汤”的这个意义在成语“金城汤池”“赴汤蹈火”中还保留着。
《说文解字》“浆,酢浆也”,本义是一种微酸的饮料。《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意思是说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饮料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酒”甲骨文作“”,两边是水,中间是酒器,本义是用粮食或水果酿成的含乙醇的饮料。金文作“”,像酒器之形。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生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到这种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