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边地”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 1.法显印度取经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时期。东汉后期,虽然已经是军阀割据,但刘姓皇帝还是高居宝座之上,维持着形式上的统一。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进入三国时代。三国似乎只是大分裂的预演。公元266年,司马炎称帝,是为西晋,先后灭蜀、吴两国,至公元281年中国重又进入大一统王朝。但好景不长,不过十几年光阴,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的时期——两晋南北朝,割据政权“遍地开花”,先后登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成为统治者和普通百姓共同的精神寄托,佛教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之间展开了频繁的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中亚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此提供了条件,西域的僧侣不断东行传播,直到黄河流域,其中最著名的西域僧人为鸠摩罗什。另一条是通过印度洋海路向中国南方传播,则依赖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航路的发达,最早东来的是康僧会(?——280),他在赤乌十年(247年)来到东吴都城建业(江苏南京),创建寺院,使建业成为江南佛教中心,与黄河流域的洛阳并立。南北朝时期,大约有七位西域僧人通过海路来到中国。这些来华的西域僧人,他们传播佛法,翻译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随着佛教的推广与普及,由中亚和印度僧侣所主导的向东单向传播形式,暴露出了它内在的弊端:一是不了解中国需要哪些佛经,二是这些僧侣所传译的佛经,往往篇章不备,或者是转译失真,日渐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从三国魏末年开始,出现了中国僧侣西行求经的脚印:最先是朱士行,继之者有西晋的竺法护、东晋的康法朗等。这些僧侣用自己的脚步,组成了一个西行求法运动。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僧侣们大多只能到达西域诸国,也就是今天我国的新疆及相邻的中亚一带。真正能够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的,不过一二。在这种背景下,62岁高龄的法显,开始了前往天竺取经的艰难旅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