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禅与茶道的共通之处在于经常使事物单纯化。禅依靠对究及实在的直觉把握,祛除不必要的事物;茶道依靠在茶室内点茶,依靠把典型化的模式移往生活,祛除不必要的事物。茶道是原始单纯性洗练的美化。为了实现与自然相亲的理想,寄身于茅屋下,端坐于斗室中。这斗室虽仅有四叠半大小,构造和摆设上却凝结着巧妙。禅的目标是剥离人类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支配下,苦心经营的一切人为的覆盖物。禅首先和智力作斗争,因为智力虽然有实用价值,却妨碍我们深入发掘自己的存在。哲学提供所有的问题,并要求智力上的解决,但是依此我们未必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是,无论什么人,即使知识上不十分发达,精神上也应该得到安慰。哲学之路只是为具有哲学倾向的特殊人开辟的,而不能成为一般鉴赏的主题。禅,更广阔地说,宗教要剥离人自以为已占有的一切,甚至生命,回归到最后的存在状态,也就是“本住地”、“父母未生前本来面貌”,这是我们谁都能达到的境界,我们依此得到现在的身体,若没有这东西,我们就是无。这可以称为最后的单纯化,因为再不能把事物还原为它以上的单纯了。茶道以老松之荫下建起来的一间茅草屋完成其象征意义,它虽然并不介意在如此的象征意义之上做一些技巧上的处理,但其宗旨当然是与启迪独创,即祛除不必要的事物这一观念完全一致的。
在日本,茶早在镰仓时代以前就已为人所知,而使其广泛传播的,传说是将其种子从中国带来,并在禅寺的院子里栽培的荣西禅师(1141—1215)。禅师把自己栽培、制作的茶加上有关茶的书(《吃茶养生记》)献给了偶感风寒的将军源实朝(1192—1219),使他作为茶叶栽培之祖为人所知。他认为茶有药效,对各种疾病有效。在中国的禅寺期间,他一定观看过茶道的做法,但他并没有教授过茶道的做法。茶道的做法,是在禅寺中招待客人时的做法,有时也用来招待寺院自己人。将它带到日本的,是比荣西晚半个世纪的禅师大应国师(1236—1308)。在大应之后,有数个中国禅师来到日本,成了茶道的老师。后来,赫赫有名的大德寺的一休和尚(1394—1481)将其法传授给弟子珠光(1422—1502),珠光的艺术天才使其得以发展,揉进了日本趣味,并终于获得成功。这样,珠光成了茶道的创始人,他把它教给了艺术的大庇护者,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政(1453—1490)。后来,绍鸥(1504—1555)和利休(1522—1591),特别是利休对茶道进行了改良,使其得到了最后的完成,带来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茶道,也就是一般英译为“tea-ceremony”或“tea-cult”的东西。本来在禅院里所进行的茶道,今天作为巷间流行的做法而独立进行。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