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 静穆:超越生与死的结晶 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我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个伟大诗人中,最能把陶渊明与其他诗人分开的就是他的静穆。正如屈原的幽深、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沉郁一样,静穆是陶渊明诗歌最鲜明突出的特征。

最早以“静穆”许陶的是朱光潜先生。1935年他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中说:“这里所谓‘静穆’(Serenity)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得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以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此论一出,马上遭到鲁迅先生的批评:“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凌迟了。”称“陶潜浑身是‘静穆’”似稍嫌绝对化和简单化了一点,陶渊明不至于整天只拿一副恬静的面孔迎人,“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十年以后,朱先生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渊明则如秋潭月影,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不过这次他对自己观点的阐述比先前要全面妥洽得多,首先他肯定陶渊明身上“侠气则有之”,陶渊明心中还长期“盘旋”着“迟暮之感与生死之虑”。在这一前提下他再探讨陶如何臻于“静穆”的境界:“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显然,学贯中西的朱光潜先生许陶以“静穆”是受到德国温克尔曼评古希腊艺术的启发和影响,温氏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中说:“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但朱先生论陶并非对温克尔曼评古希腊雕塑的简单套用,而是来于他自己对陶诗的精微体验,温氏仅为他提供了“静穆”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艺术的参照。早在宋代就有“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之说,清代潘德舆也认为“陶公诗”的主要特点是“天机和畅,静气流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